张文洪: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布时间:2015/2/9 11:30:48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创造性思考模式,它体现了思维者认识问题、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现如今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普及,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亟需改革现状,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放在核心地位。本文基于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代表着人类思想水平的新境界,它不仅要求人们用全新的视野看待周边的事物,也要求在解决和处理问题时独辟蹊径,挖掘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当前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必须对教学现状进行反思,挖掘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启发式教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瓶颈
大多数农村小学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能力不强,从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情况来看,如果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仍然有着诸多限制,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幵放、有活力的课堂构建艺术
众所周知,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是记忆及理解知识,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机械识记。而在现阶段的农村小学中,师生之间往往忽略了情感的交流,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思维机制必须通过理解记忆才能触类旁通,情感的联想是理解的基础。因此,小学生知识的积累不仅需要依靠他们的记忆能力,还要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活力,才能加强他们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举一反三,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 对文本的解读过于单一,阅读形式枯燥
根据构建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辅助学生只是架构的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在阅读中传递给学生知识。如何开发和利用资源,从而将资源进行转化,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资源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时,也需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而现在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提供给学生“唯一”的答案,所有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是千篇一律的,漠视了学生的主观性思维,不利于思维的开拓和创新。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1]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2]由此可以得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视,也是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要点。
1.利用文本阐释,深入语言内涵
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起点,教师必须利用它来引导学生培养创造性和探究性的阅读能力,通过有创意、有思想以及多种角度的阅读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的加以掌控,既要防止过度分析而影响学生思考的能力,也要引导学生不要过度的偏离文本原来想要表达的涵义。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便可以通过文本对照引导学生的思考。这篇课文在课本中是900多汉字,而事实上它的原文有1300多字。在课文的编写中,为什么要删减原版呢?而删减后的课文还能不能展现名家风范呢?给学生一个体验原版的机会,通过对名著的了解和体会,真正的接触到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如朋友陈和叶、水阁等词语原本是原版中重要的内容,但是课本在改动时为了保证文章符合现代语法规范而删减了。这种乡土气息在改编后的课文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教师通过展现原版名著的方式,做到链接式阅读,还原原著本来的面貌,给学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通过品味和感悟,小学生的思维顿时打开了。然后教师在配合教学内容,对课本进行解读,让学生站在名著的背景知识下进行思考,在多向交错的思维下则会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
2.实践活动探讨,激活写作思维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必须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基础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作文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小学生的写作便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就像小孩子阑珊学步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小学生学习写作也是从不会到会写,从模仿到自由思考,每前进一步都能激发新的创新思维。从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我们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单元作文:记一次辩论会为例。课本中的命题如下:“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辩论结束后,可以以‘记一次辩论’为题,写一写这次辩论的经过,也可以把自己对这个问題的看法写下来。”[3]表面来看,这应该是命题作文的一种形式,但是从实质上而言却给学生提供了两个思维的角度,学生必须在其中选定一个立场从而进行写作,如果左右摇摆而没有主意,那只能说明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激活。那么,究竟开卷是不是有益呢?教师便可以利用这篇作文举办一次真实的辩论会,学生在经过这一过程必然会有所感悟。开卷有益是强调人们读书学习便会有收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白,人只有在学习了足够多的知识后,才会有辨别书籍好坏的能力,即“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这次的辩论,无论是站在正方还是反方的学生,都要求有着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只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来开展教学,才会让学生有着自己真实体验的感悟,从而达到激活思维,培养积极思考问题能力的目的。
3. 口语互动交流,提升思维能力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不论是谈话还是提出看法,都是要求师生之间互相进行交流的,口语交际是一种具备互动性和偶然性的活动,它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好处。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月光曲》的学习中,便可以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课本的能力,让他们充分展开联想,从而引导创造性思维。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和语句。想必许多学生都会提到,这是一篇讲述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为穷苦兄妹演奏的动人故事,这对兄妹不但生活在贫苦的环境中,而且眼睛还看不见,无不让人动容。贝多芬的演奏技巧和高尚人格在课文中通过许多语句表现了出来,特别是文中对夜景的描写是那么的迷人,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的善良和纯洁,心灵的美丽就像月光一样皎洁。如果学生说出了这些,教师也可以向学生问“为什么”来进一步升华,课文中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呢?贝多芬演奏了曲子,盲人兄妹也聆听过曲子,但是文中仍然提到贝多芬在回到酒店后在记曲子,这样产生的疑问会让学生产生新的思考。学生们在仔细思索后发现,原来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第二首曲子,《白月光》的第一个聆听者其实是盲姑娘。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课文的主题从教师被动引导上升到了学生主动思考,不失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策。
三、结论
教育是百年大计,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语文必须紧紧追随时代的变革,将知识创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让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的体现时代背景。目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力度在不断扩大,只有找到教学瓶颈的根源,改变教学思路,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放在首位,在积极思考之下才能更好的激活思维,努力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兼具的新时代儿童。
参考文献:
[1]两仁杰.创造教育与高级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教育的深化研究和实践报告[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3]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全套小学教材共计12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6
作者:张文洪
学校: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云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