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许松伟:如何让农村小学学生爱上写作

发布时间:2015/2/9 14:55:17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只要心中装着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从社会、从阅读中广积素材,并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大胆想象,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能做到“我手写我口”,并逐步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让学生在习作中品尝到快乐和甘甜。

关键词:积累  观察 体验 想象  鼓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当下,学生生写作文的最大问题是:不快乐。对他们而言,写作是一件“苦差事”,全无“常著文章以自娱”洒脱。少数学生更是望而生畏,认为习作难,“难于上青天”,产生了一种谈习作色变的压抑心里。究其因,一是学生生活经历少,知识面狭窄,素材有限,词汇单调,语言贫乏,常为“无米之炊”而困惑。二是老师对学生写作要求太高、功利性太强,希望全班整齐划一做到结构严谨、立意高、体栽新、语句优美等,学生为了迎合老师期待中的高分,绞尽脑汁地去编造,这样一来,习作成了学生一种负担。三是习作评价方式单一。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看似“满堂红”,但起不到对学生的鼓励作用,有的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可见,只有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写作兴趣,学生才有可能写好作文。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习作呢?

一、积累素材,开启写作之源泉

学生在写作中首先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困惑。那“米”从哪里来呢?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则溪水就生动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告诉我们,习作要有内容,必须要有写作材料,而这些材料大都来自我们周围的事物。学生只有用心去体验和感受生活,掌握好第一手原始材料,然后动脑筋去加工、去创造,才能“表达”出来。因此,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都市,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去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西,感受课本里难以感受的情感。去体验人间的情暖,去体验都市的喧嚣,去体验自然的神奇。春天,去效游,去踏青,去放风筝,去领略“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直红杏出墙来 ”;夏天,去池塘边看成群的蝌蚪,去河边捉螃蟹,去田野里捉虫子,去听取“蛙声一片”;秋天,去山上摘果子,去田野收割庄稼,去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天,去爬山,去阳光浴,去观赏“墙角数枝梅”… …

其次,还应从大量阅读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生活中未曾见到的情景,学到许多未学到的知识,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陶冶了情操。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二、用心观察,展现细节之精彩

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极其重要。许多孩子习作往往空洞无物而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因为缺少敏锐的观察能力。所以,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体会出一点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能力,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启迪他们创新,使其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指导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写“美丽的校园”这篇作文时,我做了一个试验:我先不作任何指导,布置学生去认真观察校园,刚开始许多学生对自己司空见惯的校园,熟视无睹,只会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描绘景物的特点。后来,我先创设一个情境: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假如你要向的一个外地的朋友介绍你的校园,你会如何介绍?接着,我不失时机进行引导:我们观察事物时,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相反,应该耐心地长时间地观察,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如花的颜色、形状、种类、香味等),还应该把花草树木当作朋友,和他们说说心理话,进行交流交流。于是,几天后,在正式上作文课时,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老师,校园里的那棵榕树橡一把撑开的绿色的巨伞,树叶四季常绿,非常茂盛,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几乎不留一点缝隙。”“老师,榕树还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每当清晨的时候,鸟儿有的在唱歌,有的在捉迷藏,有在说悄悄话……”“老师,花坛里的花五颜六色,争奇斗艳,还不时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常常引来一些舞蹈家——蝴蝶在上面跳舞呢。”“老师,每当微风吹过,这些花频频点头,好像向我们问好”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教室像炸开了锅,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校园美景写不来,学生写作时个个兴致盎然。

三、尽情体验,激发表达之欲望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大凡写作,都是在深刻体验后才有感而发。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如果没有点燃学生情感的激发点,学生写出来的习作不是形式雷同,就是干瘪乏味的。我在教学作文时,尽其所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继而激发写作热情,让学生不吐不快。有一天早晨,雾气弥漫,能见度极低,大部分学生心怀激动、好奇,漫游来到校,八点钟,早读已开始,可学生还是兴奋不已,心猿意马。这时,透过窗外,远处,牛奶般的雾气在山间流动蒸腾,校园中的假山、树木若隐若现。有位学生情不自禁喊道:“哇塞,真美啊!”于是同学们纷纷站起来伸着老长的脖子把目光投向窗外,一些胆大的同学争先往窗口挤。看着这一切,面对“不守规矩,无视老师存在”的学生,我非但不生气,反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到走廊,到操场尽情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于是,我把第一节改上习作课,让学生把刚才的见闻感受诉诸笔端。有了情境的铺垫,深切地体验,一篇篇小练笔呼之欲出。《我当了一回神仙》、《神秘的校园》、《我也能腾云驾雾》、《变幻莫测的云雾》……仅仅看到这些题目就够感人。

四、发挥想象,体味驰骋之畅快

孩子是天生的幻想家,他们的幻想有时充满天真童趣,有时又是天马行空、匪夷所思的,可以带给别人美妙神奇的感受。他们的想象应该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儿童善联想、善思考的特点,提供平台,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我们可以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续写课文;可以寻找一些合适的图画,让学生编童话;可以对课文中的诗歌进行改写;也可以出示一些看似不相干的词语,如“太阳”“公鸡”“月亮”,找出其中的联系,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写一篇有趣的童话;还可以不限题目,不限内容,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地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例如,指导写畅谈理想的想象作文,首先我开放习作的题目,告知学生题目可以用《假如我是______》、可以用《二十年后的我》、可以用《未来的______》,还可以自拟题目。其次开放习作的内容。因为在学生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所想象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了。课堂上我尽量避免过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怀说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宇航员,乘坐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去寻找外星人;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医生,传承华佗之医术去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探险家,乘坐蛟龙号澘水器去探索百慕大的奥秘……这时候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构思,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最后我让学生不拘一格用手中的笔去描绘未来的蓝图。

五、赏识鼓励,激发写作之潜能

学生每完成一篇习作都算得上是一项艰辛而又有意义的劳动。对于他们来说,最珍贵的就是能得到读者的认同,最渴望、最幸福的就是能体验到创作成功的欢乐,而这一切的获得都源于老师的鼓励和赏识。所以老师的批改应当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做学生作文的忠实读者,从批评的取向改为欣赏的取向,努力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对学生加以鼓励,激发其作文的积极性。在作文讲评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写作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如对于写得好的同学可从习作构思、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讲评;对于写作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就要从某些好词佳句之运用、写作态度之端正等方面入手进行讲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看到学生习作中点滴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要让学生体验到辛勤耕耘换来的收获,体验到到精心创作带来的成功和欢乐

总之,教师只要心中装着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并采取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学生就能在写作中品尝到快乐和甘甜。

 

作者:许松伟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魏厝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