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何丽君: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5/2/9 15:14:22

 

摘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们不懈的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语文学习的能力。通过认真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策略    主动探究   非智力因素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一线教师们不断实践新课改的理念,课堂逐渐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经历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那么如何才能在40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活动,让短暂的课堂变得高效,让孩子们当堂掌握知识,形成教与学的相辅想成?我想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出发,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以学定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设计教学环节,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学生的学。 因此,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当教师理解了学生在学习和心理上的需要时,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才能了解到学生的需要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总的来说,教师必须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即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阅读和文本相关的内容,钻进文本,把书读厚。浅出,即简化思绪,明晰教学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一)、确定学生的疑难点  利用空白点拓展想象

教师备课时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观,准确掌握学情。预想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基础?2、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3、哪些地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作为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前,必须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在语文教材中还存在着许多空白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空白,启发学生的想象,发展语言能力。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在教学生阅读《蚂蚁和蝈蝈》时的经历。在文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这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余地,我抓住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蝈蝈们的表情和动作,启发学生想象。有些学生说这时蝈蝈们可能边在大树下乘凉,有些学生说蝈蝈们可能在扇着扇子笑蚂蚁是傻瓜。结尾处蝈蝈们饥寒交迫,我引导学生再次想象此时的蝈蝈又有怎样的表情和动作?通过学生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了直观的对比,深入了解了文章的主题,孩子们的想象和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学习为一件乐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学生愿意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孩子的好奇心理,抛出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变被动的灌输为有趣的交流。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比如,在《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就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去思考,在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的内需不断得以实现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真正实现。其次可以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自制教具、教学挂图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来引起学生感官的感知,优化课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不论在课前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也无法预测整个课堂。课堂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它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磨练自己,适应变化的课堂,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适时调控,充分利用,以学生而动。这样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往往课堂上出彩的地方就来自于此。

二、 抓住切入点,简简单单教语文

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简单语文,必须抓住关键切入点。

(一)、教学目标简明具体

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如教学目标“读好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句子”就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二)、教学切入准确到位

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体现了教学切入点的简约集中:比如,我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我紧紧地抓住了“为什么这沉默是可贵的”这一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两幅插图,观察人物的神情、动作,找文中的重要词句,体会孩子们情绪的变化,进而把沉默中的可贵感悟到位。这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抓住好的教学切入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反思,细心揣摩,用慧眼去发掘这个“切入点”,巧妙设置,从而收到“一字穷理,定全课之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之经络”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环节简洁自然

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三、创设情境,引导体验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用到了“体验”一词教师要引导学生置身文本,从自身的认知情景出发,讲已有的生活体验迁移至文中,进行感悟和体验,产生共鸣。 只有学生自己体验过的东西,才是动人的,深刻的。

(一)、当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时,引导学生移情体验

学生面对文本时,常常会因为年代久远或者地域差异而产生时间空间的距离感,很难走入文本,感受角色的内心。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不乏余力地寻找生活中的类似体验,增加情感共鸣。如在教学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时,学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思绪。我请学生分别把自己设想成诗人,当时诗人的妻子已经故去,听着窗外嘀嘀嗒塔的雨声,对亡妻的思念又抑制不住地涌上心头,在雨夜,那种痛苦,那种孤独,学生就能有所体会了。

(二)、激发学生体验的内需

体验、感悟是自发的个体行为,需要以兴趣为基点。文章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基调,由于自身审美情趣的需要,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情感、经历来加以取舍。当他们对某个主题产生排斥的时候,教师就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去体验各种美好的情感。例如林莘老师在上《荷花》时所创设的体验点,给人印象很深刻。林老师自己扮演那荷花,她问一学生:小鱼,小鱼,你想告诉我什么?又问另一学生:蜻蜓蜻蜓,你想告诉我什么?通过老师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兴趣盎然,透过文本进入了诗境。

四、落实语言点,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语文是姓“语”的,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通过学习,学生能将语言内化,培养语文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将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注重词语教学

新课程对词语教学越来越重视,一改过去理性的、复杂的、枯燥的词义分析,注重有效的、生动的、富有价值的词语教学。在这方面,很多老师做了很多有意的探索。比如斯霞老师教小朋友“饱满”这个词,她首先拿了个饱满的麦穗,问小朋友:这个麦穗怎样?接着,他又走到门口,抬头挺胸,精神焕发得走进教室,此时,她又问小朋友: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样?通过老师这么一演示,学生对“饱满”这个词的用法就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了。

(二)、注重“读写结合”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很好地做到了从读学写,比如在课堂上,我常让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从而使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在课后,针对文章的特点,设计小练笔或写一写读后感,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用笔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 引导学生课后主动探究,是教学有效性的最终体现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课后学生还围着老师意犹未尽地问这问那,这便说明这位老师的教学是成功的,是有效的,是积极的。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要培养以下几点:

(一)、培养问题意识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重要条件是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给学生提问创造前提,树立“学习源于问题”的意识。培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勇于提问、乐于提问的学习品质。

(二)、及时进行评价

激励会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与动机,不管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是否有价值,都要鼓励学生。评价时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态度,让学生心里感到踏实和安全,尤其是课外反馈的问题,更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以加强勤思习惯的养成。

六、一些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一)、注意力问题对学习的影响

注意力是直接参与学习的因素,是一切学习问题的基础。老师可要求同学们在听课时要双眼注视老师,把老师的动作、表情看在眼里,不走神,不做小动作。同时要积极举手发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因为要回答问题,必须集中精力听课,认真思考动脑筋,这样上课时思想就能专注于听课,不会开小差了。再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比较枯燥的学习材料时,采用玩游戏,或者表演节目的方式,这同样能使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这便是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二)、学习动机对学习有效性的影响

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哪个方向努力。

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最有促进作用。

(三)、情绪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在上课时,要尽量使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走进课堂,课前,如若发现学生的情绪不对头,要指导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学生的负面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作到有效地学习。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非是一蹴而就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总之,我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化,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本体——语文学习,回归落点——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钟启泉  崔永   张华主编  2001年版

[2]《有效教学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慎英 刘良华    2004年版

[3]《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开明出版社 林崇德主编 2000年出版

[4]《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要求杂志社.2004.9. P26

 

作者:何丽君

学校:厦门市海沧育才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