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卫芳:依托插图“练笔”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2/9 15:59:41

 

摘要:人教版语文第三学段课本注重插图的配置。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挖掘课文蕴含的核心价值,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加强体会、学习文章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本文从巧察插图,练仿文之精彩;巧想插图,练补文之空白;巧用插图,练续文之结尾;巧抓插图,练释文之感悟;巧结插图,练拓文体改写;巧借插图,练改文本情节六个方面介绍依托插图“练笔”的方法,让精美的插图因学生留下的点点墨痕而散发沁人的“语香”。

关键词: 墨痕;语香;练笔;语用

 

笔者巡查五年段学生早读,经过学生书桌,发现书中插图上的人物被学生 “涂鸦”。狼牙山五壮士变得面目全非:有的给添上小胡子,有的帽上加了几朵小花,有的给戴上彩色眼镜……看着学生的 “杰作”,我真是哭笑不得。孩子不好意思地解释:“插图没多大用,瞎画好玩。” 学生乱画插图固然不对,但究其根源,我发现有的老师认为插图只是一种装饰品,学不学都一个样,有的老师是不知如何使用插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插图被老师忽略了,学生不理解插图编排的意图,只觉得好玩,给插图信手“涂鸦”。如何结合第三学段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利用插图,留下练笔“墨痕”,提高学生语用能力,让“墨痕”处处沁“语香”?

人教版语文第三学段课本注重插图的配置。课本插图,从形式看,有照片,有绘画;有单幅,有双幅。插图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特写镜头”,有的再现课文精华,有的力图表现故事,有的力图表现人物,有的呈现故事背景……这些插图是通俗化和艺术化的统一,现代气息与民族气息的统一。插图除了辅助文本学习之外,也是相当好的练笔材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挖掘课文蕴含的核心价值,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加强体会、学习文章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根据插图的种类,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或有声有色地叙事,或维妙维肖地状景,或生动传神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写感悟。运用插图进行练笔,既充实了文本内容,丰富了文本内涵,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潜能,可谓一举多得!

一、巧察插图,练仿文之精彩

学生模仿能力强,仿写是学生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文本中有许多精彩片段和写作手法值得学习,可结合插图仿写,可仿片断也可仿写作手法。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的第1课《山中访友》中精彩片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是此文本的典型语言形式。我们可以模仿课文片段,结合课文插图进行练笔,要求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作者还会和山中的哪些朋友打招呼呢?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仿写句子:“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            ?你好!          ,你            ,是            ?你好!            ,你            ?是            ?”学生在这样的仿写中,将刚学的写作经验和语言转化成了积极的动态的语言文字,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读写迁移。《少年闰土》一文中,闰土的经典外貌描写让人印象深刻,结合插图,让学生也给文中的“我”加一段外貌描写,学习抓住外貌来刻画人物特质的描写方法。

二、巧想插图,练补文之空白

“补白”即学生对文本“空白”的再创造。想象补白能提高学生理解文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些课文的有些地方写得或简练,或含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拓展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学生可以结合插图,把写得简炼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加以拓展。第九册《桂花雨》第五自然段在描写摇桂花时是这样写的:“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可结合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本文借助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进行片段描写,要求把摇桂花的情景写具体,想象桂花飘落的情景,想象当时母亲和孩子们的神情、动作。学生细致观察,大胆想象:“我们用力抱住粗壮的树干,使劲地摇啊摇。桂花飘落下来,像黄色的小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同伴们追逐着这一只只四处飞舞的‘蝴蝶’,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结合插图,在文本空白处练笔,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伟大的父爱创造了奇迹。在黑漆漆的废墟中,是什么力量促使阿曼达坚持下去,并且还鼓励着自己的同学?对,是父爱。让学生以《坚强的等待》为题,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在废墟中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会和小伙伴们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把你的想象写下来。这样的小练笔与课文紧密相连,而且又结合插图想象,训练学生写好人物言行,反映人物品质,因此学生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表。

三、巧用插图,练续文之结尾

很多课文中的结尾都写得比较含蓄,让人浮想联翩。结合这样的文本特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样的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变成了自己的作品了。

如课文《穷人》一课结尾,结合课文插图,顺着作者思路去想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的言语、表情、动作会怎样?第二天,这两个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自己身边,孩子们有什么反映?桑娜和她的丈夫是怎样关心这两个孩子的?要求抓住对话和人物心理展开想象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抓住这一契机进行练笔,既活跃了思维,又开拓了思路。《凡卡》一课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的时候结束了,这正是契诃夫的高明之处。但梦总是要醒的,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写一写。通过结合插图,练续写课文结尾,品人物塑造方法,练生动表现人物。

四、巧抓插图,练释文之感悟

人教版许多课文不仅文笔生动,而且立意鲜明,从多方面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学生入情入境,自然会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学生在文字中获得的深刻的感悟和深沉的感情如果没有及时凝结成文字的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消散。此时,可以及时结合课文插图抓住学生的感情喷发点,引导学生将此时获得的情感和语言经验化成文字输出,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钓鱼的启示》揭示文章主旨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学生学习理解后,可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插图旁,用自己的话写一写你对的道德感悟和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又如《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学习了课文,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联系自己的实际,动笔写出你喜欢哪种爱,为什么?学生通过这样的练笔既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桥》一课,总结全文时,让学生再回到课文及插图,看看老汉是如何对待村民和自己的儿子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想想自己心中最想对老汉说的话,写在插图边上。这样让学生把目光定格在人物的形象上,让思想活跃起来,学生从图上人物的神态、动作上再一次感受到老汉的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品质,感悟到课题上的“桥”是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不朽的生命之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学生们义愤填膺,此时老师可激发学生书写欲望:“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一定有很多话说,对自己、对别人,甚至是对至今还想搞霸权主义的国家说,请大家把此时此刻要说的话写在插图边上。”这样的小练笔,对学生不仅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品位,更为他们内化语言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五、巧结插图,练拓文体改写

小学语文课本涉及神话、童话、诗歌、散文、说明文、文言文等多种文体。根据文本体裁的特点,可开展不同体裁转换的练笔,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人教版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词。古诗词的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教师可以选择部分古诗词,让学生在学习了古诗词后根据文意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这样的改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也能引导学生在改写中不断锤炼自己,提高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清平乐·村居》教学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插图仔细观察,选其中一个或几个人物为重点进行拓展描写,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有的以游者身份,将自己在村中所看到一家子的生活状态详细描述,表达自己对农家这样相亲互爱生活的向往;有的学生抓住大儿 “溪东锄豆”展开想象,突出他的勤劳能干,让文中的翁媪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有的侧重于小儿“溪头卧剥莲蓬”的场景想象,着力描写小儿的神态,突出小儿的天真可爱,映衬一家子其乐融融的生活……这样的练笔轻松自由,学生兴趣盎然,思路较广,既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又达到了想象与练笔结合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如学习了常识性说明文《鲸》后,让学生结合插图仿说明方法将课文改写成《鲸的自述》,学习了《手指》后让学生看文中的五指图写一篇蕴含寓意的手指五兄弟的童话,结合插图将古文《杨氏之子》改成记叙文等。实践证明,结合插图练习文体改写,学生兴趣浓厚,乐此不疲。

六、巧借插图,练改文本情节

借助插图,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中心内容的基础上再给课文配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为小女孩最后幻想留住奶奶配了一幅插图:善良、可怜的小女孩手里拿着烧过的整把火柴梗,头脑里幻想着慈祥的奶奶……借助这幅插图,我让学生照样子为小女孩第六、七、八次点燃火柴后产生的幻想各配上一幅插图。学生非常乐意,在模仿插图的基础上又加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给课文配图并写文本情节,其效果往往是单纯学习课文内容所难以达到的。

鲁迅先生曾说:“书籍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编者精心创作图画,使课本的文字和绘图相得益彰,水乳交融,显示出整体的美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训练自己对课文插图的敏感度,应有一双深入挖掘课文插图的内涵的慧眼,及时发现读写训练结合点,紧扣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练笔,巧妙设计,恰当提供学生练笔机会,让精美的插图因学生留下的点点墨痕而散发沁人的“语香”。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S]. 2011.

[2] 张传宗.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J] .课程·教材·教法,2011(3).

[3] 钱正权.从学生“表达困惑”的视角指导阅读——改变阅读教学思路的建议[J] .小学语文教学,2011(28).

[4]周一贯.过度讲析:语文教学应治之“本”——《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小语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1(Z3).

 

作者:幸卫芳

学校:三明学院附属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