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斌:浅谈激发学生情感的几种练习
发布时间:2015/2/10 10:27:0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因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对于语文教学中情感培养产生了一些看法,并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应用。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激活生活体验,重视语感练习
语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性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感的突出地位,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客观性目标。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向,是培养学生对话语、文章的传达和接收,作者的喜、怒、爱、好,人物的悲欢离合,都由文字表现出来,读者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 体会作者的感情.语感及为重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写道“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里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事业”,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革命事业”的到底是什么事业,也无法感受到人物言语的意思,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体会文章的情感,获得启迪;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二、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大胆想象
在教学中,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实物的演示、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等,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 并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训练。比如《顶碗少年》一课中少年两次失败了,他当时的心理,表情是怎么样的呢?学生无法从书本上直接接收这些信息,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想像,如果你是那个少年,当时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最后他成功了,为什么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所表达的情感了。
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语言,是培养情感的重要方法。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形象的实物﹑语言﹑画面,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以有效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对文章思想的理解能力。
三、诵读练习是培养情感的最主要手段
培养情感的方法很多,如留心精彩语言、练笔等,但诵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在古代阅读教育中非常重视诵读教学,古代的私塾教师几乎是每天要求学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以及“四书”“五经”等。古往今来,文学史上一些文学大家无一不是通过诵读培养了语感,积累了大量的人物性格,情感,打实了语言功底而成为大家的。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读的方式也可灵活多样,可以范读、领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发声读、无声读、配乐读等等,不一而足。
因为记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正处在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的过度时期。因此指导学生背诵,理解是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更为科学,更切实有效。例如对于文言文文句的理解,教师可根据需要,将教学重心放在指导学生背诵文句上,否则,教学效率不高,而且也达不到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目的。
当然,“背无定法”,背诵的方法很多,如歌诀背诵法、限时背诵法、综合背诵法等等,只要有助于学生准确、快速、高效地背诵,教师就可以择善而用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的模仿,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不妨面对学生熟练地范背一遍,这样,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背诵积极性。
四、在艺术审美的熏陶下自由释放和陶冶
艺术审美的显著特点就在于通过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美得形象来进行教育和体验,使人在艺术审美活动过程中,通过情感体验,直接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和体验,这一特点有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养成。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录音、电影、电视、戏剧的综合的艺术形式,将有关教学内容与音乐、舞蹈、表演等联系起来,对学生的现象、幻想、直觉等情感因素的陶冶是很有益的,因为艺术审美是诉诸情感的,学生总是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的熏陶,情感得到净化。也正是在审美活动练习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所以培养情感是一个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
作者:张晓斌
学校:三明市泰宁县朱口镇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