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荫最:浅析汉字学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5/2/10 10:56:15
摘要:遵循汉字科学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原则。运用汉字学进行识字教学具有科学性。在生字的教学、易错字的教学中运用汉字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建立清晰的音形义联结、预防和纠正错别字、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关键词:汉字学 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识字是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发展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要求小学阶段(1~6年级)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1]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识字兴趣低、课堂效率低、错字连篇、死记硬背、学前忘后等问题经常出现。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教师、家长,更影响着学生口语、阅读、逻辑思维等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因此,分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并寻求改善的方法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其中,提高识字教学的科学性是普遍认同的一个方向:教材设置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授方式的科学性等。编故事、编顺口溜、编字谜、图画识字、色彩识字、动作识字等方法固然对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是有帮助的,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遵循汉字科学始终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汉字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专门研究汉字科学的学科和理论,对改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遵循汉字科学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原则
(一)汉字科学影响识字教学效率
相关实验研究发现对汉字特点的把握情况会影响学生的识字、用字效率。例如:田学红、张亚飞(2002)在关于不同阅读水平儿童汉字音形义联结的研究中发现,高阅读水平儿童和低阅读水平儿童在音义联结上水平相当,但高阅读水平儿童在音形、形义以及音形义的联结上强于低阅读水平儿童,而且汉字能否被正确的认知或顺利地输出,主要取决于儿童对汉字音形、形义之间的联结情况。[2]毕鸿燕、翁旭初(2007)通过实验说明了小学儿童汉字阅读的情况会受汉字结构类型的影响,独体字的阅读快于合体字,规则汉字的阅读快于不规则汉字。[3]集美大学金文伟教授(2006)也认为识字教学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汉字表意的特点,教学违背了汉字科学,主要表现在讲“形”不顾“义”,违背构字规律,以及随意解字“形”,违背汉字系统规律两方面。[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也强调了要注意汉字特点对识字的影响。[1]
可见,汉字教学中是否注重汉字科学,特别是形义之间的关系是识字教学效率高或低的重要影响因素,遵循汉字科学应成为识字教学的重要原则。识字教学的科学化有助于引导小学儿童认知其中的规律性、逻辑性,更容易被学生吸收,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运用汉字学进行教学具有科学性
汉字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不论从汉字本身的特点还是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运用汉字学进行识字教学都体现了科学性。首先,其“六书”理论对汉字“形”与“义”之间的关系追本溯源,改变了传统一遍又一遍的读写记忆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字内涵的理解,构建清晰的形义关系逻辑,减少错别字的发生,提高举一反三的识字能力。其次,运用汉字学进行教学体现了形象、直观性的特点。该特点从小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不仅遵循了教育学直观性教学的原则,而且迎合了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较易被学生理解和吸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汉字学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汉字识字教学中,低年级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大多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独体字,然后是合体字。在识字教学初期,学生愿不愿意学、记不记得住字音和字形、是否理解字义是教师要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但随着教学的深入、识字数量的增加,学生写错别字的状况频繁出现,因此,详解易错字、纠正错别字就构成了识字教学的另一重点。汉字学在这两方面的教学中都提供了指导。
生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准确地知其音、明其形、解其义,其次是让学生学习、总结和运用汉字的规律性,学会主动认字、掌握更多的字。
(一)生字的教学
1.独体字
独体字主要包括象形字和指事字,大多是字形结构简单的基础汉字。独体字的数量较少,但其作为偏旁或部首的构字能力较强,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
象形是所有汉字中最基本的造字规律。象形字最主要和关键的特点就是源于具体事物的形体,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例如:“日、月、山、木、火、目、田”等。学生一般能够根据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的形状,联想和记住该字的字形和字义。因此,在教学当中适合采取图文结合的方法。例如,在教授“日”字时,首先让学生识读该字的拼音“rì”,然后让学生猜想这个字像什么事物。在学生的讨论过后老师则开始讲解:首先画出或出示一张太阳图和相应的甲骨文,并让学生观察图和字的关联,然后告诉学生古时候人们用圆圆方方的轮廓表示太阳的形状,中间的一横则表示太阳的光,最后出示楷体字“日”,让学生将甲骨文和楷体字进行笔画对比,从而记住“日”的字形和字义。在教授完“日”字后,老师就告诉学生这样的字叫作“象形字”,再继续同类字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对象形字的掌握一般都比较快。
指事字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由纯粹用来表示抽象事物的象征性符号构成的,如“上、下、一、二、三”等。第二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事性的符号,如“本、末、朱、刃、寸”等。第一类指事字的数量较少,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了解两种表义方法:一种是用符号来表示空间关系。例如在讲授“上、下”二字时,只需出示相应的甲骨文,然后告诉学生甲骨文中较长的横线表示的是事物的界限,较短的横线置于上方就表示“上”,置于下方就表示“下”。另一种是用符号的叠加来表示数量。例如在讲授“一、二、三”时,只需告诉学生一横表示数量“1”,然后以此类推。第二类指事字的教学是基于象形字教学的基础上的,关键在于分析指事性符号是如何表义的。例如在给学生教“本、末”时,学生基本上能一目了然地看出这两个字是在“木”的基础上加一横,但是横线的位置不一样。此时,老师就要首先再现“木”的甲骨文,然后出示“本、末”的甲骨文,问学生“树木的底部是什么”、“树木的顶端叫什么”,讨论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白“本”字下方的一横表示树根,因此“本”有根本、根源的意思,而“末”字上方一横表示树梢,因此有顶端、尽头的意思。
2.合体字
合体字主要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通俗地说,会意字是指会合该字各偏旁(部件)的意思来表示该字含义的汉字;形声字是指用该字中一部分的偏旁(部件)表示该字的读音,用另一部分的偏旁(部件)表示该字的相关含义的汉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共同特点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部件)组成,在教学时都可以采取先整体认知该字的音形义,然后分解出各偏旁(部件)进行讲解,最后整合含义或音义的方法。在分解的过程中,可以依需要出示相应的甲骨文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以教授会意字“休”字为例,首先,让学生整体识读:“休”字读xiū,意指歇息;然后让学生观察该字的构成,发现:“休”字由“亻”和“木”两部分组成,一般学生都会知道“木”即树木的意思,接触过“亻”的学生也会知道“亻”表示一个人;最后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大部分学生在常识的基础上都能想到“休”表示人靠在树旁休息。随后,教师可以引出相应的造字规律,即告诉学生这类字属于会意字,并让学生试着学习相关的字,如“信、明、苗”等。还有一类会意字具有同形重叠的特征,这类会意字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在学习了“林、森”后,知道了这两个字都是由“木”构成,两个“木”构成“林”,意思是树木丛生,三个“木”构成“森”,意思是树木丛生,更为繁密。这样,学生在接触“从、朋、品、磊、晶、鑫”等字的时候能较快、较准确地形成形义的联结。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的比例最大。学生在学习这类字的时候需要具有一定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知识储备。以“洋”字为例,首先整体识读:“洋”字读yáng,本义是古水名;然后学生会很容易发现“洋”字的读音与“羊”相同,这时老师可深入讲解:“洋”字的读音与“羊”相同,那么“羊”被称为声旁,“氵”表示水的意思,说明了“洋”的含义与水有关,“氵”则被称为形旁,这样的字就叫作形声字。紧接着,老师可出示或让学生找相关的形声字并辨别哪一部分是形旁,哪一部分是声旁,例如形旁相同的字“泪、河、清”、“被、衫、裙”,声旁相同(相近)的字“清、情、晴”、“吧、爸、把”等。
汉字学在生字教学中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由于课程数的限制和生字数量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能做到每个字都运用汉字学的知识去详解,因此在挑选时应以基础的、实际运用较多的、规律性明显的汉字为主。而且,由于汉字的长期演变、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一些汉字的规律性弱化了,或者较难被学生接受。例如“鸡”的繁体字是“鶏”,其中“又”是“奚”的替代符号,简化后的“鸡”已不成理据,若给学生详解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5]因此,汉字学在生字教学中的运用也是有局限性的,教师在积累汉字学知识的同时也要灵活地、适时、适度、适量地运用。
易错字会出现两大类情况,一类是写错字,一类是写别字。错字即不存在的汉字,别字即不符合要求但存在的汉字。汉字本身字构复杂、存在同音字、形近字的特点是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客观原因,学生自身的细心度、理解能力,老师的识字教学方式等主观方面也会导致此现象的发生。易错字的教学一方面在于预防,一方面在于纠正,两者都需要运用汉字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讲解。
(二)易错字的教学
1.错字
学生经常因为添加或丢失笔画等而产生错字,例如把“染”字上的部件“九”写成“丸”,把“茂”字上的部件“戊”写成“戍”,把“猴”字上的部件“侯”写成“候”,把“冷”字的部首“冫”写成“氵”,把“初”字的部首“衤”写成“礻”等。
针对错字,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分析原字的造字规律。例如,学生把“初”字的部首写错了,这时,有的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说:“初字是衣字旁,而不是示字旁。”但是,理解“初”字造字规律的教师会从形义关系上进行解释:“‘初’字是会意字,本意是开端、起始。但这和表示衣服的‘衤’和表示刀子的‘刀’有什么联系呢?这是因为,古时候人们在做衣服的时候,首先要用刀来裁剪,所以就把‘衤’和‘刀’合起来表示开始的意思。而‘礻’是‘示’的变形,通常与‘神’有关,比如‘神’、‘祖’、‘福’等。”结果发现,机械记忆的学生依然一头雾水,依然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写错,而理解记忆的学生记得轻松又准确。
写别字的情况较为复杂,大多与音同(近)、形近的因素相关。
2.别字
第一类是音同形义不同的汉字。例如,学生常把“川流不息”写成“穿流不息”,把“一筹莫展”写成“一愁莫展”,把“甘拜下风”写成“甘败下风”。这与学生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确词义、字义有关。对此,教师需要结合词义、字义进行讲解。以“川流不息”为例,其词义为河水流动不停,形容事物像水流一样奔腾不息、连续不断。其中“川”字是象形字,为流水的形状,而“穿”字是会意字,“穴”即洞穴,“牙”即野兽的犬齿,合起来意即野兽用犬齿挖洞,因此“穿”的本义为凿通。由此可见,“川流不息”应当与“川”相关,而不是“穿”。
第二类是音形相近义不同的汉字。例如,“篮”和“蓝”、“辩”和“辨”、“呕”、“沤”和“讴”,学生很容易把“篮球”写成“蓝球”,把“辩论”写成“辨论”,把“呕心沥血”写成“讴(沤)心沥血”。对于这类字的教学,关键在于从形旁入手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学生会疑惑:“为什么‘篮球’的‘篮’是竹字头,而不是草字头?”教师就要知道:“艹”与草有关,“蓝”多表示颜色,而“⺮”与竹子、柳条有关,“篮”的本义是篮子,最早打篮球的时候是把球投进用竹子编成的篮筐,所以“篮球”的“篮”是竹字头。
第三类是形近音义不同的汉字。例如,“酒”和“洒”、“冠”和“寇”、“折”和“拆”、“休”和“体”,学生经常把“喝酒”写成“喝洒”,“洒水”写成“酒水”,把“冠军”写成“寇军”,把“折纸”写成“拆纸”,把“休息”写成“体息”。这类别字的出现,原因在于学生对某一部件的理解不透彻,因此教师需要对汉字部件的表音或表义功能进行说明。例如有的学生会问:“‘酒’和‘洒’这两个字都与水(液体)有关,“酉”字内有一横和没一横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都记不住。”这是因为“酉”即“酒”字,而“酉”字由“西”和“一”构成,“西”字形像酒坛,“一”指酒坛内有食物(酒)。而“洒”字本义是“洗”,把水泼洒出去的意思。为方便区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两个字联想为把酒洒出去,酒坛里没有了食物(酒),因此“洒”字内没有“一”。
总之,汉字学是学生学习生字、预防错别字、纠正错别字的有效方法。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汉字学知识,使识字教学更为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田学红,张亚飞.不同阅读水平儿童汉字音形义联结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53~56.
[2]毕鸿燕,翁旭初.小学儿童汉字阅读特点初探[J].心理科学,2007,(1):62~64.
[3]金文伟.识字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57~61.
[4]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26.
作者:王荫最
学校:厦门市集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