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徐华:巧借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有效悟语文

发布时间:2015/2/10 11:37:31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运用现代教育论的观点,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研究,对现行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这一现实性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巧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有效悟语文”的几点思考。一是借助插图,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借助插图,突出教学重难点;三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想像;四是借助插图,展现人物形象;五是借助插图,感悟思想感情;六是借助插图,进行说写作训练。

关键词:插图;引导;有效悟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在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不仅适应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像力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起着促进作用。合理有效地利用插图资源,将大大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只要善于开发与运用插图,它就会成为教学进程中的一泓活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润滑、催化。那么,如何巧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有效悟语文呢?

一、借助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课文的插图色彩亮丽,形象生动,较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往往对具体可感的插图兴致勃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从课文的主题图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之心、期待之情。如学习第十一册《山中访友》一文,在导入新课时,我先不急于让学生读课文,而是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图上只有一个人,其他都是风景,于是学生质疑:山中的朋友究竟是谁?他在干什么……教师这样做能让学生在质疑中迅速缩短了与文本的距离,短时间内对文本产生了学习兴趣,饶有兴趣地读起了课文。

 由图引出课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文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和方便之门。

二、借助插图,突出教学重难点

小学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句子含义深刻,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老师如果运用课文插图加以点拨,往往能收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如第十一册《詹天佑》一文的插图,画面定格在青龙桥附近的山坡上,詹天佑在这里设计了“人”字形线路,与课文第 6 自然段的内容相吻合。教学时,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第 6 自然段的基础上,我紧紧抓住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文字的描述,这样让学生边看图边品读语句,把握课文的中心,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再如第十一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重点句:“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为帮助孩子们理解两个“幸福”,我再次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孩子们结合插图中小女孩回忆与奶奶在一起的画面,对句中出现的两个“幸福”立刻有了深刻的理解,是啊,曾经有最慈爱她的奶奶疼爱她,在奶奶的怀抱中她是多么幸福啊!可是这种幸福在目前这种冷寞无情的社会中,小女孩是不可能再拥有了!她只有死了,解脱了,才能“幸福”!孩子们对小女孩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这样,图文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深化了课文主题,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想像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因此,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像。课文中的插图是静态的,虽然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但其内涵丰富深邃,容易引人想像”。如何使画面“活”起来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课文插图。首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然后再借助画面展开想像,最后再通过阅读课文对想像加以引证。这样反复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插图,画的是邱少云在熊熊烈火烧身时的感人情景。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展开想像,想像出火势凶猛,浓烟薰呛,烧身的疼痛,面对这样,邱少云怎样做?这样,借助插图,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又如第十一册课文《穷人》,课文的插图正好是结尾那感人的一幕:桑娜坐在床边,微笑地拉开帐子,渔夫举着马灯,探着身子,看着睡得正香的两个孩子。教学最后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渔夫看到这种情况,会对桑娜说些什么呢?桑娜一家又多了两个孩子,生活将会变得怎么样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真是一举两得。

四、借助插图,展现人物形象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些插图对揭示人物品质,展现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渲染烘托作用。这些插图生动的人物形象与课文朴实的文字相得益彰。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课文配有这样一幅插图:董存瑞像巨人似的昂首挺胸,钢铸般的脸上放射着坚毅的光芒,抬头眺望远方,对胜利充满了信心与希望。根据这幅插图,我引导学生找出并朗读相关的语句: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 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样,图文对照,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感悟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通过图文对照学习,董存瑞这个人物的高大形象就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脑海中。

五、借助插图,感悟思想感情

现行语文教材彩图多,尤其是一些古诗词,往往配有插图。这对学生感悟其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泊船瓜洲》这首诗有这样一幅图:春天来了,大地到处是绿草茵茵,远处是群山连绵,近处是一条河把京口与瓜洲隔开,诗人站在船头上静静地眺望着钟山。我在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这样,让学生诵诗观画,进入其境,就可以感悟出春风又一次吹绿江南岸,诗人那远在他乡,对家乡无比思念的思想感情。

六、借助插图,进行说写训练

说话训练不能仅限于口语交际课,还应渗透到每节语文课中。大多精读课文都配有逼真的插图,除了给课文的理解插上轻盈的翅膀外还可以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插图入手,想像画外的场面,推测人物的心情,勾勒动态的景象,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插图,再进行说话训练。如《将相和》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插图,画面画的是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的情景。他们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呢?文中没写,我适时从插图入手,让学生一边观察画面,一边想像文中人物的语言,并在想像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演一演,说一说他俩见面时的情况。扮演廉颇的学生说:“对不起,上大夫,我是一介武夫,读书不多,只顾个人的利益,不顾国家的利益,在很多的场合都羞辱你,抵毁你,甚至把口痰吐在你的车上,真不应该。今天,我登门负荆请罪,请你打我,骂我吧!”扮演蔺相如的学生连忙拉起扮演廉颇的学生说:“你,你这是干什么。你是国家的支柱,攻城夺池,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很尊敬你呢。你知道吗?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 我们赵国,原因是赵国文有我蔺相如,武有你廉颇。现在,你知错了,懂得为国家利益着想,我怎么会怪你呢?不如我俩结为异姓兄弟,共同为赵国效力,好吗?”通过这样,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再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后,让学生看课文插图,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外貌、神态,想像其他的人在和志愿军告别时还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还有课本中的古诗词,都要配有精美的插图,我们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大意,加入自己的想像感悟,扩充图画的内容,进行写话练习。

平常的语文教学,若能适时运用插图,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实践证明,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适时利用好插图,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用足用好用活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作用,让课文插图走近孩子,让课文插图成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好帮手,让语文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

 

作者:徐华

学校:南平市浦城县富岭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