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霞: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2/10 14:40:14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创新思维对人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寓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于教学中。下面就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启发想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想像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再造想像、创造想像和幻想。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像向有意想像过渡,由再造想像往创造想像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再造想像
再造想像是根据一定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的(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可多安排一些再造想像的练习,如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读文画画等。
2、创造想像
创造想像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在儿童的创造力中,创造性想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应该逐渐增加创造性想像的比重,让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想像活动。例如《插秧》这首儿歌,短小而有意境,通过比喻和想像,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面。在会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想像,水田还映照出什么了?或教师可以再设题:“水田是地毯,农民在地毯上 ;水田是棋盘,农民在棋盘上 ;水田是 , 。”又如可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想像,如有位老师教《看月食》一课,结合课文末句“我去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启发学生想像妹妹与奶奶对话的情景,并演一演。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还可以启发学生通过想像延伸文章的情节,篇外求意,进行续写。如教学《狼和小羊》后,重新播放录像,当狼扑向小羊时,引导学生想像: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让同学们展开想像给故事加个结尾。同学们兴趣盎然,很快就编出了好几种故事的结尾。如:狼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正好猎人经过,猎人用枪打死了狼;羊妈妈拼命保护自己的孩子,吓走了狼;小羊太善良了,跪在地上求饶,结果还是被狼吃掉了;小羊被狼吃了,它的爸爸决定复仇,就设计打死了狼……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一个省略号,一个空白,一幅插图等,都可以让学生去想像和填补。
3、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主观意向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像。幻想对于开发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像,由于小学生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在他们的发现和创造中往往会有缺陷,有些想像不合情理,但确有个性童心,我们教师应爱护引导,不要苛求,更不能讥讽“异想天开”、“胡说八道”,只要他们能用自己的眼光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都应鼓励。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在过去的教学中,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一统天下,学生的应答行为机械被动,缺乏主动创新精神,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充分认识质疑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消除“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一二年级的学生不会提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其实,小学生天生天真幼稚,对什么事情都好奇,都爱问个“为什么”。只要教师采取正确的态度认真对待,积极引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就会对质疑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做到敢于质疑。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当前在许多课上可以看到学生热烈地质疑,积极性非常高,但是质疑的水平却是很一般。学生往往停留在“这个词语什么意思”、“那个句子我不明白”这样低层次的问题。出现这一现象说明只让学生敢质疑还不够,还得教学生学会质疑,引导学生提高质疑水平。当学生还不善于提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通过示范,具体指导他们怎样发问,怎样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如何分清哪些问题是表面的、次要的,哪些是内在的、主要的。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一般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质疑:从题目上质疑;从课文的重点词句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进行质疑;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却又合乎情理的地方质疑;从语言文字及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进行质疑等等。
三、发散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由一个问题,而引发出无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太阳的光芒四射,是一种指向多个方向的思维。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采用发散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起点、多层面去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例如教学《曹冲称象》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吗?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方法?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有的说:“曹冲的办法不好,要是把称石头换成称人的话,就方便多了.”有的说:“也可以把石头换成其它动物,如牛、羊等。”有的说:“可以用称车子的秤来称大象。”还有的说:“可以利用跷跷板的原理来称出大象的重量”等等。
实践证明,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把握好发散思维的角度和方向,抓住有利时机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就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作者:林美霞
学校:南安市阳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