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许彩凤:浅谈农村的语文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5/2/10 16:23:13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理性地思考这几年我们农村小学的课改之路,我们在肯定教学改革,强调师生互动,倡导合作学习,重视兴趣激发,引导自主学习,重视主题构建等策略的同时,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我们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现状和教学策略:

一、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合作交流重主体,但出现了流于形式的现象

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随便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思是……”没被叫到发言的学生唉声叹气,根本不去听别人在说些什么。透过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失误:(1)随意性太强;(2)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对小组学习的过程缺乏指导;(3)没有注意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4)只注重合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和个性的培养;(5)没有保证充足的合作时间。

2.学习过程重自主,但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现象

从现在的课堂中,我们看出教师的确“淡化了出场”,学生们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却迷失了方向。由以前教师“牵”着学生走,变成了学生“牵”着教师走。这种“极端的自主”最终带来的将是课堂上的“放任自流”和课后的“一无所获”。

3.教学手段重先进,但却为之所困

很多教师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包装”,凡是能使用多媒体的环节都努力使用,不能使用的也想方设法添加,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多就比用少好,结果乱七八糟用了一大堆,讲课教师手忙脚乱,听课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却华而不实。

4.课堂评价重鼓励,但滥用失真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的很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又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要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学好语文,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又不与其它学科抢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要求。 我们必须寻找有效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感到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有所触动或提升的教学。学生能实质性参与,主动建构,积极探究,多向互动,积极体验,自我反思。由此可见,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科学合理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发展。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教师的及时评价,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点。针对以上问题,要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就要求我们农村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重视课标思想的渗透

课标是我们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也是判断我们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我们在备课之前首先要对本学段的课程目标有清楚的了解,然后根据主题单元和课文类型分解课程目标到一本教材、到一个单元、到一篇课文,再到一个课时,使课程目标真正逐步落实,从而为有效课堂导航。《教师教学用书》是我们在备课前必读的参考书,它对文本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了具体的介绍,并给我们提出了合理的教学建议,使我们的备课更具针对性、更具科学性。

2.重视文本内容的品读

品读文本是我们备课的必要内容。只有认真细致地品读文本,你才能深刻了解文本内涵,准确把握作者写作目的和思想;只有认真细致地品读文本,你才能较好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将文本主旨传授给学生;只有认真细致地品读文本,你才能在和学生对话时对答如流。教师在品读文本时要以三种身份来进行:一是以一般的阅读者身份来品读文本,这样就能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进行自由对话,就会被文中的人物、事件与情景所感动,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激情饱满;二是以教师身份来品读文本,周密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解读,什么地方是重点,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真切感悟等,这样就能做到教学的个性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三是以学生身份来品读文本,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内容的已知、未知及难易程度,对什么地方最感兴趣,怎样学才有趣等,然后教师将各种身份品读的结果进行整合协调,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与引导,做到教学引人入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3.重视教材资源的利用

新教材课文中的泡泡图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它给我们在阅读学习时提示了思考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就有两个泡泡图:一个是“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旁边提示“为什么这样说呢?”二是在文末有“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抓住这些泡泡图提示语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课后思考与练习是我们在备课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是对我们教学文本应达成的各种目标的检测,我们将这些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效地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重视身边资源的应用

在教学行为的选择上,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对于语言优美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行为。可是我们有的教师不擅长有感情朗读,怎么办?一是利用录音给学生以示范,二是让班里朗读较好的同学领读,利用身边有用的资源让我们的教学达到异曲同工之效果。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上,我们要根据当时的条件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放课堂。由于农村的现代化教育资源落后,没有城镇那样的多媒体,没有课件制作的技能和时间,有些教材对农村孩子的教学就显得抽象、单调,但是,我们农村也有农村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用类似的已有资源去替换,这样孩子学习起来就有趣得多,课堂实效当然就更高。

5.重视教学语言的选用
 语言相通,心灵才能相通;心灵相通,才能产生共鸣。共鸣越多,心灵就越能结合,从而产生认同感。师生有了这种共同的生活基础,才能够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备课之前,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生活阅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规律,然后选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学习情况、生活阅历的语言,组织生动幽默的课堂导语、恰当有趣的课堂提问以唤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做到知已知彼方能应对自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只要教师能站在农村孩子的角度,与孩子心灵相通,在语文教学中实施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对于农村孩子将会更有实效。

 

作者:许彩凤

学校:泉州市安溪县感德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