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琴:巧用教材特点,引导趣味识字
发布时间:2015/2/10 16:41:21
从这几年的教学中,我观察一年级小学生的识字特点:自控能力差,容易分散注意力,但很好奇,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创作儿歌,喜欢别人的赞扬。我想:如果我们在教生字时,一遍一遍地读,一行一行地学,儿童容易疲倦,这种机械性的记忆也容易遗忘。怎样才能使这些刚上学的学生将这些比较枯燥的字,认得清,记得牢,而且能正确运用呢?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把识字环节设计成各种游戏活动中,使课堂学生字趣味化,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生字。
一、观察领悟法
汉字的字形虽然繁简难易不同,但字形上有一定的规律,与其义也有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汉字固有的特点,使学生在识字过程中,通过观察汉字的形状,想象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化枯燥的字形分析、字义理解的过程为情趣。如学生在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了“鱼”字后,学习“兔”字时,通过观察便会自觉地去想象自己所喜爱的小白兔的样子,自觉的运用字理来分析:“ク”是小白兔的头,“口”是它的身子,“儿”是它的脚,“、”是它的短尾巴,俨然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一个汉字,而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既形象又生动。学习“夏”字时,学生把它想象成夏天很热,“丶”就像一个火红的太阳,刺得眼睛“目”睁不开,于是手拿帽子“一”这在眼目上,天气热,光着脚“夂”。当学到“燕”字时,学生想象上部分“廿”表示燕子的头部,中间的“口”是燕子的身体,“北”是燕子身体两侧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这样,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不仅使学生了解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而且诱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一次次训练。
二、讲故事识字法
小学生天生就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在教生字时把生字编成一个个故事来说,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了,记起来也比较牢了。
三、解字形识字法
字形教学开始时,教师应该按笔顺来引导学生分析笔画,随着识字量的增多,学生认识的笔画形状、名称、偏旁部首和基本字也逐渐增多,这时,就可以用一个字的部件为单位来分析字形,不必再以笔画为单位来从头分析。在学生掌握了较小部件组成的较大部件以后,就应该以较大部件为单位来分析字形,不必再分析较小部件。如:在教学“角”字时,要分析笔画;学到“解”字时,可以分为“角”、“刀”、“牛”三个部分来识记;当学到“懈”字时,就只分“忄”,“解”两个部件来识记。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再繁再难的字,都会变得简单好记了。
四、猜谜识字法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中国汉字,很多都可成为一则谜语,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好的识字法。我班的学生特别爱猜谜,我根据汉字特点精心设计谜语并及时给予奖励。如:一字十一笔,无横又无直,学生问孔子,孔子说无味——淡。上小下大(尖);大力士扛田(男);两人并站着(从);二人土上坐(坐);日月在一起(明);小李戴帽,一年四变(季);三人伴日来,喜见百花开(春);两月三只脚(用);有水则是“清”,有礼就是“请”,加虫是“蜻”,加日天放“晴”(青)。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也出了一些谜语给同学猜:有三有四,不三不四(泪);二物紧靠,一个游泳一个吃草(鲜);山上有座山(出);一口咬掉牛尾巴(告),这多形象啊,可见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
五、画画识字法
教材中画画、连线的题型学生特别喜欢做,从中我受到启发,在巩固某些生字时,让学生看字想象画画。如“朋”字,两轮弯弯的月儿紧挨在一起。“秋”字左边是绿绿的禾苗,右边是红红的火苗。“棵”树上长了果子。当认识颜色“红”、“黄”、“蓝”、“绿”、“黑”时,让学生直接在字上涂颜色。一个个抽象的汉字变成一幅幅画时,这些字便牢记心中。
在学生学过部分合体字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常用字偏旁所代表的含义。如木字旁,大多是与树木有关联的字:如树、枫、林、杏等;代表与动物有关联的字:如猫、狗、狐狸等;多与人手的动作有关联的字:如拍、抬、挑、担等。这样的形声有许许多多,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这样学生有了认字的积极性,有些字即使没学也能大体了解字义与读音。但也有个学生知道字义是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有的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这两个字是牛字旁呢?”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得出:“牺牲”过去指杀牛、羊等来进行祭祀活动。学生马上就理解这两个字的牛字旁。
六、熟字带生字法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字形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将新旧字形联系起来,用“拆”、“合”、“加”、“减”的办法,简化儿童识字的心理过程。帮助学生突破字形难点。如:学习“木”字和“对”字,就可以利用熟字相加学习“树”字;学习了“谢”字,就可以利用熟字相减学习“射”字:学习了“马”字,就可以改变部首、结构学习“吗”、“妈”、“骂”等字。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由熟字带入生字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心理过程趋于简化,而且复习了熟字,从中学会了分析字形的方法,增强了识字能力,提高了识字效率。
在教学中还有许多其他教学生字的方法,如通过借助实物识字,动作演示识字,笔画添加等。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识字能力。
作者:陈丽琴
学校:泉州市惠安县净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