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元勋:情感体验,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发布时间:2015/2/10 16:45:52
摘要:目前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因素,这里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是指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牵引学生的情感,以情育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以情感为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实现教与学的顺畅衔接、知情交融,从而取得高效低耗的良好效应,达到情智并举共同提高的发展目标,使教学成为学生真正参与,真切体验,真情流露的过程,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 朗读品味 品词析句 挖掘虚点
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说到底就是要做到知情共融,而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是实现知情共融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其核心是用真情实感去体验一个实在的、全面的、有滋有味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关怀学生的终身成长。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非常有必要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如何激发和加深情感体验进行思考和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地上。”据心理学分析,小学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所以说,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语言的描绘、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角色的扮演等有机结合运用,更能增强情感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春天》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同学们高兴地在校园里观察着石榴树嫩叶,抚摸着草坪上嫩绿的小草,仰望着回归的燕子,闻着花圃里的花香……当他们再读课文时,他们就自然地将观察到的景物与课文中的景物联系起来。教学《火烧云》这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观看绚丽多姿的火烧云的幻灯片,配合课文录音,创设情境,对学生说:“假如你们在傍晚时分,在乡村田野上观看这些颜色奇异、形状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这样的安排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火烧云的美丽。提高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又如:有位老师执教《草虫的村落》中,就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我真想也跟他们(作者按:指甲虫)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师:这个游侠非常有礼貌,大家想想,这只游侠和同伴间会怎样打招呼呢?谁来和老师打招呼?
生:(举手)
师:哎,我们的大游侠(与一名同学握手,惊喜的语气)!您可回来了,我们可想念您了!
生:我也想念你啊!
师:您还好吧?今天天气可真热啊!
生:还行。我要先回村子了,回头见!
师:那好,回头见!
(该生坐下,师再请另一个学生)
师:哎,汤姆,我回来了,你们还好吧!
生:我们的大游侠,您可回来了,我们都想念你啊!你没什么事吧?
师:我很好,谢谢关心,今天天气真热啊,我先回去了,再见!
生:再见!
师:刚才我们这样打招呼,就是文中一个词的意思——
生:(齐声)“寒暄”
从老师与学生的表演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亲身经历了什么叫“寒暄”,而旁观的学生则亲耳所听,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什么叫“寒暄”。在老师和学生充满感情的对话中,在师生心灵上的交融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学生就对“寒暄”这词所表达的内涵深有感受。进而感受到作者对草虫充满喜爱之情:作者宁愿自己化为一只小甲虫,与可爱的小甲虫们一起生活,一起交流。学生就在这情境中深刻的体会,理解到作者的情感,从而进一步自己也对虫子产生了喜爱之情,爱恋之情。
二、朗读品味,享受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课上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与文本对话机会。朗读是让学生感悟、体验、品味文本必须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尤其是文中充满情感的句段。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感情共鸣。必要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同时,给学生适当的范读,这样能够比较直观地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声音形象,使学生很快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学生朗读就会越来越有味儿。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如《桂林山水》是写景状物佳作,语言优美。教学时,我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节奏明快,把漓江水的独特之处写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抒发了对桂林山水,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可见,反复诵读课文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加深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品词析句,品味情感
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感情,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通过理解词句去体现情感产生的缘由和其中的思想内涵,引情入情,才能品出词句的味来,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燕子专列》一文中“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从“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中领悟到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处境时内心的焦急之情,感受到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品味,让学生领略课文中贯穿始终的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爱心,使得这种浓浓的关爱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又如第十二册中的《詹天佑》。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纠正,总结出“爱国”主要表现在: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务;工作一丝不苟,事必躬亲,身体力行,并下决心把铁路修好,为的是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杰出”则是通过两方面来表现的:(1)詹天佑根据不同的山势,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遂道,缩短工期:(2)设计“人”字形线路,采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坡度大的难题。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京张铁路能提早两年竣工确实不简单。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詹天佑的伟大!明白詹天佑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流露出自己对詹天佑的崇敬和钦佩之情。这样,通过品词析句,提高了理解词句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同时又体验爱国的情感。
四、挖掘文本虚点,捕捉情感
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像去“补充”。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空白点,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放飞思维,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既丰富文本的内涵,又激活情感体验。
比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时,其文本的内核相对抽象和理性,为了让学生理解感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白时间的珍贵,懂得惜时的可贵,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是空白的画面,“嘀嗒、嘀哒……”,画面上响着令人心悸的钟表走动的声音。老师说:听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孩子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把对时间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次感受到时间的严峻。
又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十分感人,透过表面的文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深厚情感。文中六处用了省略号,作用也有所不同,阅读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如“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此处的省略号,省略掉了十多年来老人与海鸥相伴的场面。又如“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老人注视着海鸥,他还在喃喃自语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老人的内心,去聆听他对海鸥的牵挂。通过孩子对课文语言的补充,将一个个省略号转化为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句句感人的话语,老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心灵,对课文情感的体验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因此,教师应挖掘各种具有启发性的个性补白,通过各种手段对文章中留有想象空白,饱含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补白、想象、拓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拓展文章丰富内涵,让学生喷发出想象的无限潜能,实现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的课堂教学境界,使得读者和文本拉近距离产生共鸣,加深情感体验。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牵引学生的情感,以情育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以情感为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实现教与学的顺畅衔接、知情交融,从而取得高效低耗的良好效应,达到情智并举共同提高的发展目标,使教学成为学生真正参与,真切体验,真情流露的过程,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任元勋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江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