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生荣:巧设过渡语,让阅读课堂更富生气
发布时间:2015/2/11 9:30:48
摘要:“教师优美的课堂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用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学中,设计充满激情,渗透力和启发性的过渡语,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金钥匙。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听一些名师的课,及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的过渡语类型。
一、开门见山式
此类过渡语大多用于一堂课的开头。教师在上课时,直接说“我们本节课学习……”的语言来过渡。用语简短,干净利落,内容鲜明,入题迅速,给人以清醒的提示。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你们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们见到一块大石头,是否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浓的兴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
二、承上启下式
此类过渡语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课堂讲授由一层转入另一层,由一部分转入另一部分。如用于课堂教学中间某环节,教师可用“刚才我们学习了……内容,下面继续学习……内容”之类的语言过渡。笔者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学习了课文第二段自然段之后是这样过渡到第三自然段:“学完第二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赵州桥宏伟、坚固的特点,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赵州桥的另一个特点:美观。” 再如我校刘老师在教学《故乡的杨梅》,由第一段过渡到第二、三段时是这样说的:“上一段我们知道了作者是通过概况描写故乡杨梅的可爱,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具体写杨梅树和杨梅果的可爱呢?请同学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这一过渡语既承接了上一部分教材,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部分教材,同时还起到了概括提示的作用。
三、归纳总结式
此类过渡语一般用于课堂教学末尾环节。教师在完成整堂课的教学后,用简明扼要的话语,将众多的内容及问题进行必要归纳、总结,以导出重点要讲的内容和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更为明确。起到重现教学重点,加深印象,巩固教学的效果。
如笔者在教学《索溪峪的“野”》小结课文时,是这样进行整体回顾的: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动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璞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心情。
四、相互链接式
此类过渡语根据课与课之间的相似之处,由已经学过的课文引入新课。例如 笔者教学三年语文《小摄影师》一课,学生已经学过《灰雀》,两课的共同点都是讲发生在一个伟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通过典型的事例体现伟人对小男孩的关心、尊重和爱护。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你们学过的《小摄影师》一课,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这篇课文讲述了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体现了列宁爱鸟,但更加关心,爱护小男孩。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来学习发生在一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这个小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高尔基是怎样的人?
学完《灰雀》一课后,同学们掌握了本课的学习方法,通过老师的点拨,知道了可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小摄影师》一课,此时同学真是不亦乐乎,学习的兴趣很高。虽然是两篇不同的课文,但只要我们能找到相通之处,很自然就能把它们链接到一起。
五、复述评论式
此类过渡语一般是把上一环节或几环节所学的主要内容,结合板书复述一遍,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精要的评说,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施教内容上来。这种过渡方式既可以给学生加深印象,还可以帮助中差生重温上一环节知识点,既可温故,又为新授知识起铺垫作用。如笔者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讨论:课文中写了关于地球的那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填写括号内的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她的样子非常(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又显得非常(渺小),她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他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作者在文章中向人类发出了呼吁(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进一步理解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道理。
六、巧设悬念式
悬念的设置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酿成一个“悬”,让这些富有诱惑力的问题去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他们去深入学习解开这个富有诱惑力的疑团。如笔者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时,学生初读完课文后笔者是这样设置悬念:“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就是这样在一场大雨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人们不禁要问——这是谁造成的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用这样简短的几句话,给学生心里设下悬念,孩子们期待着下一步的学习。
七、创设情境式
许多名师的语文课上得好,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语言表达充满了神奇的魅力,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幅生活的图景,使学生浮想联翩,掀起情绪的波澜。如我校陈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是这样巧设过渡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闭上眼睛认真倾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小女孩很可怜,太悲惨了,小女孩在人世间没有人关爱……
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作者笔下小女孩的心灵世界,品读课文,此时的你最需要得到什么?
生:温暖、食物、疼爱……
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小女孩是多么的可怜,多么值得我们大家同情啊!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类型的过渡语外,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方法进行过渡。具体选用哪种类型的过渡语,还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但无论采用那种方式,都必须巧而精、妙而小,以求得课堂教学最佳效果。
总之,文章有了过渡,才能成为生气灵动的整体。一堂优质课,也要凭借教师的过渡语,才能使教学的过程严谨、有生气,才能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蓝生荣
学校:龙岩市武平县大禾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