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梅娟:低年级学生朗读训练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5/2/11 9:45:49
摘要:感情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但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朗读训练是个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不断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主要训练方法有:巧妙范读,与学生亲密接触;精心引导,让学生读得精彩;关注全体,逗学生充分美读。
关键词:低年级 范读 引导想象读 分角色朗读 小组合作读 朗读竞赛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一条这样的要求: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低年级的朗读训练开始的。加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与指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巧妙范读,与学生亲密接触
威·亚历山大曾说过:“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范读,有时像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雨润禾苗般的纤浓美;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才思滚滚,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有时似高山流水,错落跌宕,层层推进,飞流直下,给学生一种多姿多态的飞动美。总之,教师的范读,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不断地从“知之者”向“乐之者”转化,增强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低年级的孩子模仿力强,容易被老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所感染。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崇敬之情。我在范读时,眉眼舒展,始终带着甜美的微笑。此时,我观察到孩子们的小脸蛋也露出舒心的笑容。当读到最后一句“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时,我提高了音调,脑袋也不经意地随着韵律晃动,脸上的笑容更为灿烂,眼睛也带着笑意。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所感应,当孩子们捧起课本朗读时,笑意已在眼中闪烁,崇敬之情已在脸上浮现。
此外,听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老师可以边踱边读,走到孩子身边,可以让每个孩子更清晰地听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变化和不同,看到老师脸上表情的细微变化和咬字吐音时的口型变化,孩子就更深刻地感受到朗读的魅力。有时,老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靠近某一个学生朗读,如朗读水平有欠缺的,或普通话不好的,或需要重点纠正、提高的等等。在我上课时,每当我踱到学生身边近距离地朗读时,会明显感觉到学生听得更凝神了,有一种耳朵都竖起来的感觉。
二、精心引导,让学生读得精彩
1、引导合理想象,入情入境品悟课文。
安东尼·罗宾斯说:“想像力能带领我们超越以往范围的把握和视野。”低年级课文虽寥寥数语,但其中也蕴含着美的因素。如果能进行合理想象并反复吟诵,就能品出“文中情”,悟出“文外味”。
《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孩子看到美丽的夜空后,幻想自己坐在了月亮上遨游天空,表达了孩子喜悦的心情。一年级的儿童具有好奇、爱探索的心理特点,并且想象力特别丰富。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我预先准备了一张蓝色的纸,纸上画满了闪烁的小星星和一轮弯弯的月亮。在课的开始,我先问孩子们想不想去夜晚的天空看看,随后放音乐,带着学生一起随着音乐轻轻摆动身体,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坐在月亮上缓缓向蓝天飞去。在这期间,我把预备好的纸贴到了黑板上。当学生睁开眼睛,看到这么美的图画,情不自禁欢呼起来,我乘机描述:“哈哈,小朋友,我们已经飞上天啦!你们看天上美吗?”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反复朗读了这段话,乐在其中,悟在其中,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2、指导分角色演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朗读教学历久弥新,个性化朗读更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的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分角色演读,即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扮演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独特的个人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在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时,要帮助他们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言、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
对话较多,故事性较强,语言生动活泼的课文可以分角色演读,这样读既使学生体会到人物的感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演读小壁虎、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的话,我读壁虎妈妈的话。我要求所有的演员配上一定的神态、姿势,通过读对话来体会人物的语气、声调,并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接着我又让学生改换角色读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读得投入,对课本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三、关注全体,逗学生充分美读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眼、耳、口、心俱到的“全身运动”,要使语言出于自己的口,入于自己的耳,了然于自己的心。因此,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要给所有学生朗读的机会。而有些语文教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程,朗读训练只面向会读的学生。对于不会读的学生,少给甚至干脆不给他们读的机会,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这样做的后果相当严重:那些不会的学生由于经常被冷落,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受到重挫,一般处于懈怠状态,只是在集体诵读时跟着滥竽充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么,怎样做到让每个学生充分地朗读呢?
1、小组合作很不错。
对于朗读来说,老师的教固然重要,学生的练则是更重要的。要充分借助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机会。学生训练的更多了,朗读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如每组推选一个固定的小组长,每人有固定编号,当小组合作读书时,可以分小节轮流读,也可以小组齐读,合作最后,可以选择读得最有进步的一个同学或读得最好的一个同学作为代表来展示读,或老师选择抽每组的几号来代表小组读等等,此类方法不一而足,视具体情况而言。
2、朗读竞赛是学生的最爱。
在语文课堂中,朗读竞赛对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非常有效,也让学生能更好的互相学习。两个同学即可打起擂台,三个、四个也不多,小组代表齐上阵更加激动人心,一时间课堂的气氛就到了沸点。不过,在这之前,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听的良好习惯和一定的评价能力。否则,朗读竞赛就不能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而服务,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所以,每次我都请其他同学当小评委,指导他们从“声音响亮方面、朗读正确流利度方面、感情方面”三点来评价同学和自己的读。之后我再对读和评都再进一步点评。这样的朗读形式学生非常喜爱,而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另外,不断变换朗读方式,如自由读、接力读、引读、个人读、男女生分读、全班大声诵读等,并把这些方式运用于课文分析之中,以读代讲,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有针对性的训练朗读,可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提高整体朗读水平。
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的感情朗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
作者:俞梅娟
学校:福清市滨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