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梁明女:让探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绽放

发布时间:2015/2/11 10:21:27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展开论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题目、重难点、矛盾处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更好地理解课文,走进文本,进行深度的阅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学生不但在在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语文的阅读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探究;质疑

      

探究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小的方面说,探究是儿童自身的需要,从大的方面说,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呢?

一、探究课题,提纲契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篇课文的题目经常就是文章的重点、中心。如果学生能根据题目提出自己的问题,一般来讲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给自己指明了相应的思考方向。比如:《飞夺泸定桥》学生据题质疑,:1.为什么要夺泸定桥?2.怎么夺? 3结果如何?《鱼游到了纸上》——为什么会说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钓鱼的启示》——钓鱼过程中发生什么事,带来什么启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笔画出相应的段落或语句。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比如《飞夺泸定桥》的第1第3个问题:“为什么要夺泸定桥,结果如何?”《钓鱼的启示》中“钓鱼带来什么启示”,可在初读后做为课前检测题直接指名学生回答,一些较难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部分,可放到讲读部分深入学习。比如《飞夺泸定桥》第2个问题:“怎么夺?”这样学生带着针对题目探究质疑而产生的这些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边画,而后教师以此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大致理解情况,在读、思、画、议中,学生提纲挈领梳理出了课文的脉络、主要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探究重点,高效快捷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重点。六上课文《月光曲》中,重点就是贝多芬为兄妹弹琴,并因被妹妹感动而现场创作了月光曲的经过。围绕着这一重点,可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探究:贝多芬为什么推门进去弹琴呢?为什么弹了一曲又一曲呢?当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之后,文章的重点也就抓住了。然后通过再读课文,找到相应的段落或句子,画出来,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小组交流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给足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问题解决了,整篇课文重点也就理解了,这是从全文的教学重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针对性强、高效。

那么具体到一个自然段如何引导学生从重点探究,做到高效课堂呢?如:《月光曲》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海上月夜的情景,可采用合作探究——读、想、听、画的形式教学。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中重点理解想象画面,然后听《月光曲》,结合课文描写,想象哪一部分乐曲描写的是月亮从平静的海面上升起来,月光洒满海面的场景,哪一部分乐曲描写的是海面上刮起狂风卷起巨浪的画面。接着,让学生把心中看到的情景画下来,涂上色彩。最后,简单地评比展示。再让学生带着心中对《月光曲》的理解,在配乐中齐读这部分内容。这样,抓住重点,文曲图结合,在乐曲背景声中,亲身感受,边听边想边画边对比。这种以生为本的深层次的多角度的重点探究学习,可以直扑重点,节省时间进行探究理解,整合了语文、美术、音乐等知识。多形式多层次的探究,使学习更深入更高效。

三、探究难点,直奔中心

一篇课文都会有几句相应晦涩或含义深刻,学生一般难以理解的,但这部分内容往往揭示了课文的中心,这时候就可以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找出疑难的句子来进行探究。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学生提的较多的难以理解的句子是这么一句“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鲁迅的文章本来就不好懂,再加上时代背景不同,年纪差异,这部分内容对小学生来讲确实难了点。怎么引导学生就难点进行探究,从而突破难点呢?可分梯度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课前查找了解鲁迅其人及时代背景(教师也可此时再出示相应的介绍),然后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变得严肃了?不回答“我”是不理我吗?鲁迅先生深深地叹了口气,为谁而叹,此时他心理在想些什么呢?然后可让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这样学生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在自我思考及小组合作中,一步步深入地探究难点。最终通过探究就能明白此时鲁迅先生沉重悲痛的内心,以及他为这个黑暗社会,为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所发的深深的叹气。那是对旧社会无声地控诉,对人民深深的爱。古人云,擒贼先擒王。因此,当学生自行提出难点,教师及时为学生架设了摘桃的梯子,学生解决了难点,其他问题也就迎难而解了,而且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四、探究矛盾,深度解读

文章有些部分看似矛盾,但其实深究下去合情合理,在矛盾的碰撞中,更深刻地表达了某种情感或意念。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鼓励学生边读边想,大胆进行探究质疑,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如果能鸡蛋里挑骨头,找出文中你认为矛盾甚至用错的地方就更好了,然后针对矛盾点思考探究。如:《梅花魂》里写到外祖父珍爱墨梅图的这一段,可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或觉得矛盾的地方,有学生问:“古玩那么珍贵,外祖父都不在意我的摆弄,可为什么“我”弄脏了墨梅图,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还第一次训斥了“我”妈? “古玩难道会比墨梅图不值钱吗?那外祖父为什么对古玩不在意,却那么宝贝墨梅图?这墨梅图在外祖父心中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这个问题的矛盾之处正是文章的提升点。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梯子——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梅花有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和中国人有什么关系?在外祖父心中,梅花是什么的象征呢?于是,答案出来了,梅花具有“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梅花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在外祖父心中,梅花是中国的象征。外祖父身居异国他乡,年老体弱不能再回国,只能以梅花图来抚慰心中对祖国那份深深的思念。因此,外祖父才会那么珍爱墨梅图,才会因“我”的弄脏而“头一次”训斥了“我妈”。对墨梅图的超乎寻常的珍爱,不也正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的表现吗?于是,学生心中的矛盾得到了解决,疑团解开了,豁然开朗,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了。通过这样的深度解读,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而且走入这位身居异国他乡的老人的心,进而产生同感和共鸣。

布鲁纳认为,在发现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构建一个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可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探究学习知识,而不是给他们灌输知识。因此,我们让学生自行找到文本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思考,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便能深入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在探究中得到了更大的收获。

做为小学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题目、重难点、矛盾处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使学生在思考探索中更好地进行深度阅读,体会文章的情感。长此以往,必将使语文的阅读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将会有质的提升,而探究意识也将深植于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戴日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12).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备 》(2011年版)

[3]《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育新闻网 20010.06.04

[4]陈宏程《探究使生物课堂充满美丽》

[5]任长松《探究式学习》

 

作者:梁明女  

学校:厦门市高林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