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璟华:让课外阅读复归生活

发布时间:2015/2/11 10:39:38

 

摘要:关注生活,回归生活,将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价值,感悟生命的真谛,获得前行的不竭动力;迁移经验,融入自然,将让孩子们在不断品悟中涵养文学气质,让“诗意表达”成为可能。

关键词:阅读 生活 融合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切非僵死的非盲目的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儿童走向生活。”笔者以为,也只有让课外阅读植根生活、融入生活,才更有生命力,才更能让孩子感受语言的魅力与阅读的乐趣,为他们提供乐于在书海徜徉的恒久动力,涵养文学气质。

一、关注生活需求点

关注学生生活需求,让阅读服务生活,使学生感受其价值,燃起阅读热情。

1、因需而荐

上学期,一个因患先天性肾病而请假一个多月的男生要过生日了。几个同学提议用班级回收废品的钱给他准备一份生日礼物。他们兴奋地咨询我要准备什么样的礼物。我觉得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走出世俗化交往的良机,便给他们建议:他在医院里没有同伴一起玩,可以送他一本有意思的书,让他同书中的人物交流,感受主人公有趣、特别的经历。学生们都很赞同。至于送什么书,就让大家各抒己见,但要求理由充分。在那场激烈的礼书推荐中,学生们分成两派:或希望用主人公轻松的生活故事给病中的同学带去些许快乐;或希望他在书中人物身上有所感悟,勇敢面对病魔。最难得的是他们的推荐多能以书中内容为据。最后我敲定书目——《窗边的小豆豆》和《草房子》。尔后,我让他们自由结组,合作制作以自己的读书感悟为内容的精美书签,与书一起送出,鼓励他顽强地战胜病痛。此次送礼成为我倡导“以书为礼”的良好开端。之后,部分学生每逢教师节、母亲节、父母的生日等特殊的日子,也会以为师长讲故事等作礼物。

2、别样陪伴

迫于生活的压力,农村的留守孩日渐增多。我常有意识地让他们明白守房老人的最大需求——精神充实、愉悦。于是他们常有一项特殊的作业——以有趣的故事陪老人。一天,一个几乎从不看书的女生守在教室门口,一见我就兴奋地说:“老师,爷爷夸我‘真乖!’”原来,她昨晚也完成了“特殊作业”了。还用担心她以后讨厌故事书吗?对于她的阅读而言,这堪称极具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3、餐桌文化

许多农村家长或为生计而奔波,或因麻将而“劳顿”,能静下心的恐怕只有吃饭的时候吧。我便让学生在餐桌上同家长聊,从小孩最感兴趣的内容——出“脑筋急转弯”考家长开始,而后逐渐拓展内容:说幽默笑话、讲小故事、聊已读完的书,谈自己或同学的阅读故事等。让学生在聊书中不知不觉地结束快乐的进餐之旅,一举两得。当然,在家长会上定要隆重倡导家长主动询问孩子的阅读情况,配合打造“餐桌文化”,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价值。一段时间之后,你想让那些会看书的学生不“炫”也很难了。

4、故事“大棒”

班上除了偶尔来一次“精彩广告我来品”等特色活动外,故事“大棒”是我最常用的。A、“故事甜点”:无论是激趣的课初,或是课中拓展环节,还是课堂表现精彩的课末,时常来点“故事甜点”。仅在初设“甜点”时有我“插嘴”的份,之后,它就成了当堂表现突出的学生的专利,余者休想“染指”。B、“甜蜜惩罚”:若有学生犯了点小错误或未能及时完成作业,给他机会讲故事,若讲述得有声有色,则可免于受罚或免补作业,学生也乐意为之,其他学生有故事听则更欣然。

二、利用经验迁移点

学生本就不是白纸一张,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将让孩子更易于走进作品,品悟语言之妙,使作品精华融入他们的血液。

1、读到自己

在阅读儿童小说时,孩子们总能或多或少地从书中人物身上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所以,我总不失时机地渗透“读到自己”的意识。如:《草房子》里的那群孩子你最喜欢谁?你更像谁?有没有碰到过书中类似的事情?你从《我要做好孩子》中找到了谁的影子?

2、情感交锋

在作品共读时,提出些有较大内张力、能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将激活孩子们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他们的心灵琴弦。如:因秃头遭嫌弃的陆鹤在会操中故意露光头报复学校,假如是你,会怎么做?(《草房子》)假若你是小音子,到了约定的帮妞儿找妈妈的时间,却恰逢突发重病,会怎样面对?(《城南旧事》)当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认知发生一定程度的冲突时,学生投入阅读的积极性最为高涨。

3、再现情景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编演故事剧是再现故事情境、走进作品的有效策略之一。或许有老师认为此举谈何容易,其实,“儿童是本能的缪斯,拥有潜在的艺术灵性。”在德国,刚刚学会流利地说完一个长句的普通孩子或许已经在排练话剧了。而且,只要学生感兴趣,他们也会像鲁迅看书一样挤时间的。

在学生兴味盎然地回味那些故事时,可截取妙趣横生的场景片断,让他们与共读的伙伴一起凭借生活经历还原故事情境——编故事剧。可引导学生先分出段落,也就完成了故事剧的分幕;把对话和叙事区分出来,也就有了台词和表演的内容。之后,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三点进行还原:A、还原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如让学生回味《草房子》中在桑桑脑中挥之不去的画面——那一片金色的草房子、三两株蔷薇、一丛两丛的竹子、悠悠远去的温柔如絮的白云……其实,这也就是舞台背景;B、还原人物形象,注意着装的特色与肖像特点,如《草房子》中杜小康衣着的高雅、整洁,陆鹤的光头; C、还原人物的内心变化。入境始于亲,要让学生换位移情,与主人公同悲共喜。这正是提示语的一部分,加上小括号,就成了舞台说明了。学生逐渐就能悟到:原来剧本是这样写出来的。

在表演的初始阶段尽量只让他们演最有意思的一小截,能粗略再现故事情景就好,哪怕有些表演不尽合理,也应以鼓励为主。之后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关键字眼,让他们依据生活经验琢磨:这样演合理吗?不用说学生曾看过的许多电视剧,就凭学生时时所处的鲜活而丰富的生活情境,就让他们具备了不低的“剧情”品赏能力。

通过对编、演的引导,孩子们能在情境的揣摩中进一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更多、更自然地看到文中画,感受言中情。而且,对作品的再创作也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通过一遍遍排练,那些经典佳句,慢慢融进他们的记忆里,甚至将伴随他们一辈子。文学的气质,也许就是这样形成的。此举更能唤起观演者对阅读原著的浓厚兴趣。

三、挖掘生命感悟点

感悟生命——文学与阅读的永恒追求,它将让读者孜孜不倦地前行着。故我注重挖掘“生命感悟”点,尤其对于致力追求“人性美”的曹文轩的作品。

在引导学生共读《草房子》时,先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去读,完成第一层次的“自由阅读”。“阅读是自由的梦。”学生在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下才能创造奇迹,体会故事之美。接着,引导学生带着“哪个故事最让你感动?哪个人物最令你震撼?”这样的问题细读故事,进行第二层次的“定向阅读”。作品中的残缺美,无一不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曾自视甚高的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历尽艰辛却仍一无所获,到校门口做小买卖,面对同学们惊异的目光时的坦然;细马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任的坚毅;桑桑临“行”前为竭力实现妹妹登上古城墙的愿望而晕倒的执着,跟随父亲奔波辗转于求医路每每无果而归后面对生活的恬淡。最后进行第三层次的“欣赏阅读”,并让学生写下瞬间的感动与感悟。那些少年在厄运中成长的经历在孩子们的心中挥之不去,它带给孩子们的将是怎样的成长力量?“微笑地面对成长中的苦痛”也许将成为孩子们一生的财富。作品给学生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撼,因此它那完美的形式也深深地烙在学生记忆深处——个别学生习作的语言也染上了曹文轩的印记;学生书签中的只言片语,无不是生命感悟的凝结。

四、把握自然融合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疾呼:“让孩子亲近自然!”作为儿童阅读主体的儿童文学,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许多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将自然万物儿童化、人格化。因此,在引领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要借助绘本、童话、寓言、儿童小说等,把儿童文学同大自然联系起来。“把耳朵唤醒”——是否听到了雨点告别云彩的声音,露珠在树叶上打滚的声音,蚂蚁喘气的声音?“让心灵复活”——把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当作寓言或童话中的角色来“读”,它们就不再是单纯的物,而是有生命、有情感、有灵性的自然界的主人。读出他们身上的故事,丰富大自然的诗意;读出生命的感悟,发现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圣的“人性”。那么,大自然就是一本最大的童话书。

一次,我带学生在校园里“寻秋”时,信手拾起一片落叶,不无感慨地说:“谁又能感受这片落叶的心呢?”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用人格化的眼光观察,用心感受秋天的景物,用想象编织着绚丽的梦:“蒲公英妈妈见孩子已经长大,含着热泪,慢慢松开紧握的手,让风伯伯带着孩子寻找新家。直到看不见蒲公英宝宝,她还在心中默默念叨:孩子,早点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淡黄色的丝状的花已从假槟榔的腰间探出了头,假槟榔慌忙说:‘孩子,天太冷了,别露出脑袋,小心着凉……’” 这样,将学生的阅读活动同大自然有效整合,就完全有理由期待他们畅快而诗意地描绘自然、表达生活——此不为阅读的终极目标?

回归生活,将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价值,感悟生命的真谛,获得前行的不竭动力;回归生活,将让作品精华在不断品悟中融入孩子们的血液,成为他们的精神元素之一,让“诗意表达”成为可能。相信此阅读才真正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参考文献:

[1] 程玮.享受经典.小学语文教师[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J].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作者:王璟华

学校:福清市六一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