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云:浅谈生本课堂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2/11 16:16:42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学会倾听是小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语文学习中,倾听习惯的养成对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善于倾听还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随着生本教育实验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敢于质疑的习惯在慢慢养成,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参与面都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热闹起来了,但课堂效率却不尽人意。在课堂上,我常常会看到以下场景:镜头一,当一个学生发言还没完,其他同学早已把手举得高高的,还大声喊着:“老师,老师,我来,我来”;镜头二,当老师指名学生作答时,其他举手的同学则立刻叹起气来,根本就顾不上听讲;镜头三,当发言的人讲得绘声绘色的时候,其他同学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更糟糕的是,老师的问题或要求还没有讲完,学生就开始“讨论”了。一节课下来,他们往往只记得自己所感悟到的东西,对于别人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纠正他们记得很少。可见,学生不喜欢倾听,不善于倾听,不会倾听已经成为课堂上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倾听能力的缺失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传播带来极大的阻碍。因此,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强化学生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已成为我们语文老师刻不容缓的事。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一些探索。
一、明确要求,强化听的行为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倾听“四心”: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教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注意力要集中;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用恰当的方式指出;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一味地接受、盲从,要用心去思考,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光靠说教,习惯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倾听行为,使课堂成为民主的课堂、倾听的课堂、合作的课堂。我设立了“倾听之星”评比制度,学生认真倾听,就可以和认真作业、积极思考、成绩优异一样,获得一张表扬信,当表扬信达到一定数量后就获评当月的“倾听之星”。“倾听之星”的评比,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学生养成倾听习惯的推动力,而对于思想不集中或影响同学倾听的行为则及时扣除已获得的倾听表扬信,利用负强化来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二、言语鼓励,激发听的兴趣
我曾听过一节课,那位老师在课堂上就很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他叫一位学生发表看法后,为了让学生明白得透彻些,有意让认真倾听的学生再重复一次,并及时给予肯定:“看来你听得很认真!”,“哇,一个字也没漏!”还告诉学生“认真倾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如果老师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培养、引导,我觉得,渐渐地,他的学生就会感受到不光是“说”,“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享受。
每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表扬,更何况是学生。因此老师运用激励性的言语是学生形成倾听能力的动力。在课堂上总是会有部分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出倾听的态度,这时,我就真诚而热情地给予肯定与赞赏——“你真会听”,“你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耳聪目明,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赞扬,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激励性语言体现教师对学生言行的关注,对学生的表现发自内心的欣赏。这评价虽然简短,却使发言者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感受到老师的爱。这种欣赏、激励、赞美的评价的确让学生感受到倾听的魅力。
三、巧设活动,训练听的能力
心理学分析,孩子倾听的效果是由孩子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的目的来决定的。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听的兴趣。倾听虽然是枯燥的,但只要加入一点游戏活动,学生的兴趣就会骤然而起了,因此,课堂上我常常设计一些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听记力、听辨力等。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倾听的习惯。
1.复述故事
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倾听能力更多的是通过说话表现出来,有了专注的听,就会有准确的说。
在教学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时,在课前不做任何预习的情况下,把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或者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完故事后我请他们来复述。这种复述不是一步到位的,起初我只是提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故事的题目、主人公、讲了什么事情、结局等,以引导孩子们专心听、用心记。渐渐的,我提问的内容丰富起来,由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扩展到一些精彩的对话。随着提问的不断深入,孩子们专心听的时间越来越长,专心记的内容越来越多。更为可喜的是,开始只是少数孩子能回答,经过反复训练,大家兴趣越来越浓,参与面越来越广,七嘴八舌中,一个完整的故事便形成了。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定会受益匪浅。
2.课前展示
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课前三分钟的展示活动,同学们可以利用这三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背诵名篇佳句,介绍自己看过的好书等。短短的这三分钟时间,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对学生进行了听力训练,引导大家边听边想,听完后给展示的同学点评,提建议,讲收获。这都是要建立在专心听的基础上的。我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一人讲,其他三人听,有的负责做笔记,有的负责总发言,分工更加明确,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在相互交流中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乐意倾听别人的意见。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也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3.辩论活动
辩论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个切入口,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课堂上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辩论的平台,让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并积极思考,在辩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在《乌塔》一课的教学将近结束时,做了这样的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认识了一位自立、自强的外国小女孩乌塔,大家都很喜欢她,她的做法你们都赞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起自己的看法来。见此情景,我随即把他们分成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正方是赞同乌塔的做法,反方则持不赞同的观点。在辩论前,我要求正反双方学生首先要认真听清对方讲述的观点,然后找依据反驳对方这个观点,对于没有听清对方表述而只顾讲自方观点的一方将不给分。辩论开始了,发表观点一方振振有辞,慷慨激昂。一方陈述完毕,另一方马上进行反驳。发言者激情澎湃,听者侧耳屏息,真是既热烈又安静。整个辩论过程,学生融说、听、思、驳为一体,倾听习惯在辩论中悄然滋生。
曾有这么一句名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才会获得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语言学家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孩子们都拥有一双会倾听的耳朵,在倾听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感悟人生!
作者:陈婉云
学校:厦门市民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