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影影:立足纲本,强化训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发布时间:2015/2/12 9:56:07
摘要: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描述习作教学的性质入手,以教材为依托,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习作教学的实践,①围绕“实”字,摄取材料;②突出“仿”字,授之以法;③体现“序”字,整体规划;④强化“量”字,夯实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实 话 仿 写 循序 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表述习作教学的性质时说:“习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性质只有两句话,第一句先从广义的角度,言简意骇地提示了学生习作的本质特征——习作是学生对客观世界(自然、社会)的观察、认识和自己主观世界(思想、精神、情感)的表达与倾吐。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标志,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外在表现。自然蕴含着习作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习作始终是学生的必修学科。性质第二句有三层意思:其一,规定小学生习作是“练习”,既然是“练习”就与成人作家的创作有其本质区别;其二,指出小学生习作写亲身经历接触的事物,这是习作教学的指导思想;其三,指明小学生的习作目标是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那么,如何根据习作教学的性质,实现学生自能习作的教学目标呢?我在习作教学的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围绕“实”字,摄取材料
观察习作要指导学生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事物,不写那些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虚假事物;命题习作要写自己亲自做过的、亲身经历过的,不写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世个奇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练习能力,写那些小的、新的、有趣的事物,不写那些大的、杂的、平淡过时的事物。想象性习作写那些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寓意浅显的,不写那些脱离生活,漫无边际的捏造假象。
我们每个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有农村的特色,农村的题材更为广泛,我们要指导学生写农村的人事景物,抒发、表达农村主人公的乡土乡音。这样才能端正文风,写出朴实无华、生动感人的儿童习作来。多年来我在习作教学实践中一贯注重从实际出发,依据大纲,让学生写自己的事,写身边的事,写自己的心,说儿童的话,说大实话,注意纠正鹦鹉学话,无病呻吟。
二、突出“仿”字,授之以法
习作教学投入极大,收效甚微的原因很多,但我体会到,“怎样写的问题恐怕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了。写什么的问题并不难解决,身边事物多如牛毛,想让学生写个什么不用劳神,唾手可得,但学生咬着笔竿望而怯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会写,不知道怎样写。因此,我总把习作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掌握习作方法上。那么怎样指导学生习作的方法呢?最直观最简便的捷径就是模仿。对儿童来说,模仿就是学习,我们常说:“这孩子真聪明学什么象什么。”朴实无华地道出了模仿的意义。而模仿的手段和措施就是要坚持和遵循习作教学原则——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谴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收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每篇课文都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指导价值和借鉴价值。指导学生习作,一定要以课文为依托,仔细品读,诱导学生悟出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世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和道理,使课文成为学生仿练的范例。学生在习作中,命题、立意、安排结构条理,组织语言炼词,每走一步都有参照物,读写结合,相得益彰,立竿见影。
1、对应性模仿。教者根据写练内容,以课文的表现形式(叙述条理、语言特色)为媒介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组材思路及表达手法。力图让学生写出与原文形式相似,内容相异的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演练作者的写作思路,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2、结合性模仿。教者根据写练的要求,保留原文的部分内容,增加师生共议的新鲜事物,不改变原文的中心及表现形式。训练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观察视野,演练作者的语言艺术,陶冶学生的写作兴趣。
3、综合性模仿。教者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指导学生有目的的借鉴某篇课文的一处表达特色,这样几篇课文的几个特点就形成了一篇新作的立意构想,谋篇思路。
4、创造性模仿。诱导学生以原文为基础,拓宽思维,展开想象将原文略写的情节或文章的尾声具体化,进行扩写或续写,产生一段符合客观实际的新作。表达形式要以原文的内容的某处内容为依托,并与原文基本一致。训练的目标在于深化原文中心,启迪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发展学生语言。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可以用《鲜鱼野菜汤》为题,把老班长做饭的过程及情节想象出来。因为老班长和小梁的对话,断断续续地说出了他做鱼的过程,但没有详细情节。我们可以拿课中命令吃鱼汤一段为标准,把“摸菜——翻草坯——钓鱼——洗菜——找柴——生火的过程”详细写出来,这样不但进行了习作训练,而且把老班长通宵达旦,为了我们能走出草地,舍己救人,置生命于不顾的事迹具体化了,形象化了。老班长牺牲之后,我(小梁)是党员,成为三个病号之中的主心骨,那么我是怎样用老班长留下来的鱼钩给两个病号做饭,又是怎样带领他们走出草地,得到营救,找到部队的?解放后,我把这个鱼钩送到了革命军事博物馆,这些细节都想象出来,写一写,多么生动、多么感人。再如《饲养员赵大叔》一文有一个略写赵大叔冒雨去护“金皇后”的事。我引导学生想象了赵大叔在剃头,忽然想到金皇后正在山上挨淋,扯起一条毯子去护“金皇后”,回来后,老伴又是心疼,又是责备的细节。并以前文细节描写的方法为范例写下来。创造性地仿写,生动具体,富有情趣,很受学生欢迎。
三、体现“序”字,整体规划
现行教材都以学期为册,单元为组编排,单元内容各篇课文都练什么,怎么练,应该是教者整体谋划精心考虑的。写练的操作不应该是盲目的,散漫无序的。各课的单项写练与单元习作应该构成从整体到部分的协调训练层次结构,前后课文,上下单元又应该形成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训练体系。
如:人教版第五册教材第一单元的习作是看图作文《院子里的悄悄话》图中有房屋、小园、果树、蒜苗、小鸟这些农家小院的环境事物,又有爷爷孙女二人的说悄悄话的情景,形象逼真,妙趣横生。学生要写好这个看图作文,必须具备两个基础;一是会写环境,二是会写人物对话,为让学生学会这两手,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观察叙述了《晨读》的环境,让学生按阳光——石墙——鲜花——磨台——小鸡的顺序看图说话写话。用《师生情》的续写——《王老师输完液后》为例,训练学生学习人物对话。
四、强化“量”字,夯实基础
大纲指出:“习作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多动笔,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练笔次数,还要求每次练习都要有一定的质量。要发挥学生的潜能,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
虽然教材一学期安排了八次习作。但大纲的要求决非八次,多年来我一向以单元习作为短期小目标,配以随文习作的单项写练。除此以外,大量开展少先队活动,定期办手抄报。开展以习作为中心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实施形式多样的评比竞赛,诱导同学们走进习作的操作空间。培养写作的兴趣,体味习作的成功快乐。使课内外结合,多种活动结合统一行动与自由开放结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2008年第5期
(2)《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第4期
(3)《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3期
(4)《小学教学设计》2007年第4期
作者:吴影影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西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