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张燕红:细研慢磨 品味文本的情

发布时间:2015/2/12 10:21:55

             

摘要: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传情的主要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学生细研慢磨,使文本与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品味文本的最深情!

关键词:阅读教学    细研慢磨    品味     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而其中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传情的主要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现今小学语文教材选的大都是名家名篇,凡大作家的作品,都以“情语”表达景物、人物、事物,文质兼美,无不体现着或宏大或细腻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等,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包含着浓郁情感的学科。情感是语文学习和表达的基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塑迷离的情感世界,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与作者和文本中的主人公产生强烈的共鸣,心理交融。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到位,学生的感悟才能更加透彻,也才能更加细致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笔者在日常教学和一些观摩教学中发现阅读教学现状并不尽人意。如:一教师上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第七单元《浅水洼里的小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被困的小鱼有许许多多。

师:成百上千的小鱼被困在这里,会怎么样?

生1:水蒸干了,小鱼会被干死。

生2:小鱼会被晒死。

生3:他们的妈妈会很伤心。

2.师:这时,小鱼会怎么想?

生:多么盼望有人来救他们!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这时候,一个小男孩来了,他怎么做?

2.学生齐读。

3.师:哪个小朋友当小男孩表演一下?

4.学生表演。

三、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1.师:看到这种情景,我心里产生疑问。什么疑问?自由读三至六自然段,找一找。

生: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

2.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生1:多捡一条小鱼,就多挽救一个生命。

生2:小男孩知道小鱼想回到海里去。

生3:小男孩在乎,小鱼在乎,小鱼的爸爸妈妈在乎……

3.小结

师:是啊,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在乎,小鱼的心里话被小男孩读懂了,小男孩的心里话被我们读懂了。刚才说了那么多话,把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在练习本上。

《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旨在通过小男孩救助搁浅在海边的小鱼,告诉学生要有爱心、同情心、保护弱小的生命,不要因为是小事就不屑去做,不要因为怕麻烦就不愿去做。这些道理不能老师直接告知,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读课文、品语句去理解感悟。通过读“我”看到的景象体会小鱼的心情,通过读小男孩的话理解他的心理和举动,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感性地理解文本并有所思考,教师的提问、讲解只起到解释、点拨、启迪的作用。这个案例有问、有答、有讨论,缺少的是孩子的阅读体验,缺乏的是师生的情感交流。笔者以为,“我”发现小鱼的一段可让学生默读,把自己想象成小鱼,站在小鱼的角度体会他们的难受心情;“我”的问话要大声读,读出“我”的不理解;小男孩的话要自言自语、小声地读,读出他的执着。教师要用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学生细研慢磨,品味作者字里行间传达出的对生命的感悟。

阅读教学强调“情感”的作用,这情感,不单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包括教师的情感投入和师生充分挖掘教材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情感因素,三者缺一不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体验这种情感,可以用教师情感性、艺术性的语言熏陶,用富有渲染性的语言进行激励、激发,还可以创设体验情感的情境,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熏陶,使文本与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弹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曾观摩过一位老师上浙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老师先神情严肃地走上讲台,以语速缓慢、充满感情的语调导入新课:“同学们,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医院逝世。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1月11日下午,总理的灵车从医院开往八宝山公墓。消息传来,几十万群众自动聚集在东西长安街上,向总理致哀送行。《十里长街送总理》就是记下那一天难忘的场面。”说完,老师深情地朗诵课文,并配以哀婉的音乐和总理的遗像,整个教室笼罩在一种安静、肃穆的氛围中。教师的情绪,催人泪下的配乐朗诵,语言文字、音乐图画、神情动作共同刺激着学生,感染着学生,一个个心情沉重、悲伤哀切,禁不住潸然泪下。教学中,老师还抓住“不约而同”“眼睁睁”等词语的义与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细研慢磨,品味人民对总理的敬仰之情、爱戴之情以及思念之情。

1.师:谁能谈谈自己对“不约而同”的理解?

生1: “不约而同”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在课文里指人们虽然没有经过商量,但是“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等这些动作是一致的。

生2:还应该联系“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来理解。“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其实是没有人在指挥。来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人不计其数。这么多的人,即使有人指挥,行动也很难统一,何况没有人指挥呢?

师:老师与你有同感。那千千万万的人,即使有人指挥,行动也很难一致,现在无人指挥,彼此的行动却这么一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从中体会到全国人民同样爱戴周总理,同样怀念周总理。
2.生:我还理解了“眼睁睁”这个词语。“眼睁睁”就是目不转睛的意思……
师:说得有道理。“眼睁睁”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目不转睛。那么在本文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再读读这一句,并联系前文体会一下。
生:“眼睁睁”比“目不转睛”还多了一层意思,就是没有办法,束手无策。
师:体会得太好了。那么这里用“眼睁睁”和用“目不转睛”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呢?
生:用“眼睁睁”和用“目不转睛”都能表达人们想多看几眼总理的思想感情,用“眼睁睁”还可以进一步表达人们不忍心与总理分别,想把总理永远留住的思想感情。
师:体会得太深刻了。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怎能不心急如焚呢?然而,他们又有什么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呢?没有,丝毫没有!“眼睁睁”这个词语把人们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文本中,一处景物、一份心情、一种情感无不体现着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教师或通过范读,或抓住重点词句,或引导想象深化理解,和学生一起细研慢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品味文本的最深情!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作者:张燕红

学校: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