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冬雪:想象成就诗情画意

发布时间:2015/2/12 10:34:11

            

摘要:古诗作为中国民族的独有瑰宝,它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代表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艺术成就。古诗是学生借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很好媒介,在古诗学习中,学生可以汲取古诗精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它为学生阐事明理,启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手足之情和对祖国深深的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古诗贯穿于学生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成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这种高度浓缩、“言曰意丰”的文学作品,该如何引导学生拨开其思维的跳跃、语序的调整、意象的堆叠,去深入感知古诗中的诗情画意,成为了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借助本文,将自己有关古诗教学的再造想象策略加以说明,希望能在实际教学中对小学语文教师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想象,古诗,情境,媒介

 

一、古诗的特点

古诗主要由叙事诗和抒情诗两大类组成。叙事诗是以描写具体事件或人物为主的,如《所见 》、《秋思》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包括写景和写意两大类,但也不乏既写景又写意的古诗,如《小池》等,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音乐美。语言美,是指古诗写作手法丰富多变,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使得古诗语言优美生动。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意境美,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音乐美,指古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仄平相合,读起来有一种乐感,因此诵读古诗也被称为吟唱。形美,是指形象美。例如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首古诗,对仗工整,仄起平收,可谓形美。

二、古诗教学现状

(一)教学程式化,课堂枯燥

大部分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采用“解题意,知作者;解诗意,谈思想,齐背诵”,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陷入程式化。本该意蕴丰富,涵义幽深的古诗大餐被许多教师直接凉拌,成了一道索然无味的小菜,而这样的课堂也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将学生灵性与活力全部埋葬在教师的套路中,课堂自然就枯燥乏味,无“美”呈现,缺“情”涌动。

(二)古诗教学拓展不足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是从教师教授古诗的现状来看,还往往仅局限于课堂。老师紧盯课本,以完成考点讲解为目标,不愿意多好时间在学生想象和拓展的引导上,所以,不仅课堂如一潭死水,缺了课外延伸、课外实践活动这一源头活水,使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诗词的教化、美化。 

(三)关注诗的“量”,忽略诗的“质” 

自从新课标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就比较重视学生古诗的背诵和积累,但是部分教师只顾着“量”的积累,一味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机械的抄写、背诵、默写,而忽视了学生对于诗句意境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古诗所激起的美感和情怀。慢慢的,便丧失了对于古诗学习的兴趣。

(四)古诗教学不尊重学生个性,课堂缺少变通

现在绝大多数教师在古诗的教学还是秉承传统,采用“串讲法”,即按照逐字逐句地解释,串讲诗意,最后让学生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为起点,比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如《咏鹅》、《草》等),教师仍然当作全新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既浪费时间,往往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古诗学习失去好奇心。

三、想象于古诗之重

鉴于以上古诗的特点以及古诗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相关资料,认为想象在古诗教学中有着点睛之效,因为想象给诗词生命力一种最佳的呈现空间,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想象,诗词的体会与感知需要体验生活,更需要想象力的发挥。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思维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想象力就是其最关键、最活跃的部分。康德曾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过程”,雪莱曾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的原生性的才智,是智慧的灵光一现,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永不磨灭的,也不是自然生长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挖掘,不断地培训,唯有想象,方能在阅读或写作中,跟随自己的心智,或是冲破空间的阻隔,升入天地;或是跨越时间的限制,览古阅今;或是摆脱类别的界限,把事物重新组合以便更加充分地反映人的生命、心灵,更加深刻的表达情感和思想,创造出现时中不存在的“人化”的“第二自然”,因此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回放创作时的情境,这就需要师生共同进行想象。

古诗词的欣赏过程,必须有想象的参与,先将古诗中的文字符号化为读者头脑中的画面,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经历加以提炼和充实,就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识,领会诗文根底的寓意,并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境界的提升。没有想象参与的阅读欣赏,即使识了字,也只是“读”而不“解”,更何谈思想认识和美感熏陶了。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是一个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又可以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可以有效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四、用想象激活古诗

(一) 吟诵古诗,营造想象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本途径,因为古诗阅读中的想象是由诗句本身引起的,它引领学生主动走入文本,自主地读语言,品词句。吟诵古诗是学生与文字符号的直接碰撞。需要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来激发想先。在现今教学中,有多种诵读方式穿插其中,如个别读、齐读、分组读、引读、配乐读等,这些方式都能激发学生对古诗本身的兴趣,并在每一遍读的时候都能有所收获。教师把诵读的时间和自由还给学生,学生才会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字里行间。课堂才会变得更有张力。     

(二)丰富体验,打造想象基础

传承几千年的古诗,浓缩了中华民族最精华的文明与精神,而如何让这浓缩的精华能在阅历尚浅的学生心中激起一阵微澜,最关键的还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体验作者的生活心境,与诗人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 导学生品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引入其他诗词来调动学生 生活的积累、阅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如在学习张籍的《秋思》一诗时,“洛阳城里见秋风”时。学生难以理解秋风本无形。何以“见”得?于是笔者借助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讲解,来化解“见”之难,并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带领学生穿越回唐都洛阳,走在秋风乍起的街巷,让学生去听,去看,去感受秋日的萧瑟与孤寂。这样的教学中,使学生大量调动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体会到了作者深处战乱,十年离乱,有家难回的心境中秋日的萧条与肃杀。使一个游子的形象在自己的理解中丰满起来,鲜活起来,个性起来,从而为“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矛盾心境打下情感基础。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增加生活体验,丰富人生阅历,并在古诗教学中,启发学生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展开合理的想象,乐诗人之所乐,忧诗人之所忧,伤诗人之所伤,这样方能真正穿越千年鸿沟,得到心灵的回响。

(三)拓展词句,发散想象思维

古诗言简意丰,词句凝练,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想象拓展,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古诗的韵味和内涵,下面以于永正老师教授古诗《草》的片段为例加以分析。

师: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刚发芽的小草。)

师:这是春天的小草。春天的小草怎么样?谁能看图说一说?

生1: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

生2: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草发芽了。

生3:春天来了,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

师:说得太漂亮了!夏天呢?(老师又画了一棵长得茂盛的草。)

生:夏天到了,天气很热,雨水很多,小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怎么样了呢?(在黑板上画了一棵老叶发黄的草。)

生: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慢慢变黄了。

师:“慢慢”一词用得好,小草变黄有个过程。冬天呢(接着又画了一棵枯黄的草。

生1: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

生2:到了冬天,小草叶子黄了,耷拉脑袋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我想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想让你们说,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能写对,说说明他懂了。(一位小朋友把“荣”写在夏天草的下面,把“枯”写在冬天草的下面。众赞叹。)

师:写对了!请你说说“枯、荣”的意思。

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

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在一个小小的“岁”字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用图画画出了“草”在一年四季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形象鲜明地描绘了一“一岁一枯荣”的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理解。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借助媒介,具象想象场景

品词析句是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但学生一旦遇到陌生的描述对象或此类生活经验完全没有时,就不能单凭语言刺激去调动思维和想象,而需要借助适当的媒介。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媒介是多媒体或课文插图。媒介引入的画面、视频或乐曲能够补充语言符号刺激的不足,扩大感知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想象力的开展。

比如,笔者发现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文几乎都配上了色彩鲜艳、惟妙惟肖的插图。而这些插图都是经过编者详细考量对比过的,对古诗大意有很好的辅助理解的功能。王维云:“诗画兼具,则传神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作为课堂便捷的辅助教具,化 “速写”为 “工笔”, 化 “静”图为 “动”景,化 “虚”为 “实”,启发学生想象。如笔者在教授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各个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而联想到他们的心理,体会乡村人民的勤劳和质朴。又如教学李白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笔者选用了与该诗诗意相符的古筝音乐 《送别》, 舒缓、悠扬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这样的例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相当多见,教师要充  来分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再如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时,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题西林壁》的内容自选一个角度拍摄庐山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庐山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感官上对作者所处的环境有所了解,从而让学生的想象更有出发点和归宿。

(五)创设情境,贯通想象神韵  

古诗文教学“举象”和“造境”二者缺一不可。教师有效创设情境,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并贯通想象神韵,直至真正领会 诗意、诗味。 

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笔者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王维与元二,像演话剧一样演《送元二使安西》。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并讲出友人分别时的对话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在学完了该诗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送别诗来扩大课外阅读,并在课末拿出3分钟时间来共同学唱《友谊地久天长》感受友谊的重要,朋友的魅力。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 :“强烈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小学生受阅读能力、知识面、人生体验的限制,对古诗文的理解往往是简单、模糊的。为缩短学生与古诗文的时空距离,增强形象的真实感,教师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人、事、物、景,假想自己身临其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在古诗文的意境中遨游。 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立足文本,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机会,启发学生全方位、多视角的解读,并在情与美的共鸣中进行艺术的再创作,引领学生穿越千年时光与诗人在心灵的回响中不期而遇。

 

参考文献:

[1]印春芳《再造想象:激活古诗词教学 “一池春水”》《现代语文》2011年第39期

[2]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p.68-69

[3]于秀兰、沈益亮《古诗教学“六字决”》《江西教育》1997年第11期p.33

[4]余许秀《古诗教学诌议》《江西教育》1997年第11期p.34

[5]关怀林《古诗教学“六步法”》《江西教育》2000年第6期p.33-34

 

作者:王冬雪  

学校: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