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霞 :先知后觉 指导朗读
发布时间:2015/2/12 10:42:58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位优秀的演奏者在演奏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的氛围之中,所以他的演奏才格外打动人心。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亦是如此,老师在进入课文正题之前就应该像那个优秀的演奏者一样“未成曲调先有情”,精心设计导语,“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要想上得好,开场白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恰到好处,形式活泼,吸引人、打动人的导入语,常常让听课者回味无穷,更能迅速安定学生情绪,牢牢地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以言之有味、形式多样的导语把学生引入语文的殿堂,尽情享受文学的美妙。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悬念设疑式
设疑,实质上就是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悬念,它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的心理和学生生活体验与作者思想感情的矛盾,因势利导,通过诡秘的表情、巧妙的反诘,设置悬念,诱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急于了解,进而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思考中体验到问题终于得以解决的快感,从而为达到本堂课预期的教学目的定下了“基调”。例如,如讲《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是这样设疑铺路的:一上课就写了几个填空题,如( )其( )、如( )其( )、如( )其( )。学生填了前两个“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第三个则无法填补。就在学生左思右想苦于求解时。给出答案“如临其境”,顺势引入课文:“我们学一篇使大家如临其境的好文章——《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在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有一天深夜里,从一座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的罪犯。当时博物馆里根本没有值班人员,你们想知道这是谁报的警吗?在课的开始,我就给学生制造了这样的悬念,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力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二、新旧联系式
这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通过复习、沟通、对比,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课文、新知识上来,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从而收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如我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们,已经学习了《狼和小羊》一课,请回忆一下那只可怜的小羊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学生不难回答:被狼吃掉了。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只老山羊和一只狼相遇的故事,那么这只老山羊会不会被狼吃掉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新课《会摇尾巴的狼》。这样的导语通过已学课文的知识铺垫,使学生较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又如在教《趵突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按照游览颐和园的先后顺序,欣赏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美景,体会了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妙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趵突泉》这篇课文,看看趵突泉在什么地方,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以上导入主要是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来设计导语,引出新知。新旧联系式的导入内容和方法应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有的可以温古人古事而导入今人今事,有的可以温现实生活导入课文所写生活,有的可以温课外而导入课内……但无论如何,必须有两个前提,所温内容是学生已知的,所温内容和所学课文的内容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故事激趣式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毕竟是率真、活泼、爱玩爱闹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课堂上以故事作为导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如《五彩池》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四川松潘旅游胜地藏龙山上的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上课时,我以五彩池的传奇故事导入新课,借此唤起学生对“五彩池”神往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急于欣赏的兴趣。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我小时侯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天上的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奶奶是哄着我玩的,我却当作了真的,真想有一天能遇上神仙,跟着他腾云驾雾,飞到那五彩的瑶池边去看看。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神奇瑰丽的五彩池呢?其实,这个五彩的瑶池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它就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这节课,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去欣赏《五彩池》。”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自然是兴趣盎然。如在讲《标点符号的使用》这一课前,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农夫到朋友家做客。不巧,天色将暗,下起了大雨,朋友是个吝啬鬼,很想赶走农夫,但碍于情面,不便开口,于是灵机一动,写了一句话交给农夫:“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农夫接过一看,便心知肚明,但他没有声张,只是在标点上做了一点手脚,便使吝啬鬼羞愧难当,只好将农夫留住一宿。然后我请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农夫是怎样使用标点的。学生便积极动手,认真思考,这时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学习各种标点的作用。本来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时却充满了灵气。
四、提示课题式
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人们常把它比作课文的眼睛和窗口。通过对课题的解释、分析,可以窥见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匠心独运的构思。解题导入式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对课题的解释、分析,从总体上抓住文章的中心,然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课文,进而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先在黑板上写个“岭”字,问:“你们知道什么叫岭吗?岭就是高大的山坡。”我一边在“岭”前加“兴安”两个字,一边接着说:“兴安岭是我国黑龙江省一座大山的名称,它包括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两个部分,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小兴安岭这个地方。”顺手又在“兴安岭”前面加上“小”,我简述了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后,接着说:“小兴安岭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又在“小兴安岭”前面写上“美丽的”。“小兴安岭到底有多么美丽,有多么可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吧。”这段导语的设计,采用解题导入式,由“岭”到“兴安岭”再到“小兴安岭”,又到“美丽的小兴安岭”。既逐层解释清楚题目中的词义,又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内容,而且采用层层剥笋式的引导,富有艺术情调。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了文章题目与内容紧密相联这一知识,对学生以后读文章、写文章有很大的帮助,窦桂梅老师在开篇导入的时候,引入了许多诗题含有“不遇”的诗:《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然后告诉学生,不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进而引入和同学们今天的相遇,并让孩子们怀着这种难得的相遇上课。从“不遇”到“相遇”,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窦老师说:“好啊,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跟着一位宋朝的诗人,他叫―—”生:“叶绍翁。”师:“一起来――”生:“游园。”师:“在游园的路上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个――”生:“不值。”师:“同学们,你们的教材里其实很清楚地写到,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生:“遇。” 接着就是对诗题的理解,顺势而埋下伏笔。使用这种导入方式,能直入文章的中心,为课题和文章中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引情入境式
如同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课堂上“又是唱京剧,又是表演动作,把学生的学习热情点成一团火”一样,这种导入方式就是教师利用实物、标本、挂图、朗诵、歌唱等直观教具,以及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电化教材,把学生带入画面和课文意境中,通过音、形、色立体教学,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再加以适时因势导入新课,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看图学文、古诗式介绍事物的课文可以运用此法导入。如我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这课时,首先利用幻灯演示课文中张衡站在天底下数满天繁星的插图,让学生看图,我在一旁娓娓动听地讲解:在晴朗无云的夜空里,有无数颗星星闪闪发亮,把蓝蓝的天空点缀得非常美丽。就在这美丽的夜空下,有一个孩子正在一颗一颗地数星星。这个孩子是谁呢?他为什么要数星星呢?……这样,通过学生看图,教师及时设置思想障碍,不但引导了学生的思考,而且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美好的,在每个人记忆的花园里,总会有一些常开不败的花朵,给人留下永久的回忆。同学们,你有过在雨中嬉戏的经历吗?(学生回答)可是你有过在桂花雨中陶醉的经历吗?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一切都沉浸在花香里。你抱住那桂花树,使劲地摇,尽情地摇,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落在你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满身都是。你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都陶醉了,你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然后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顺势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美丽的桂花雨,和作家共同分享童年的欢乐。”这段导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切入,然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了摇桂花的场景,激起学生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向往,也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可见,描摹具体的实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事实上,导入新课的方式还不止以上所述,如表演导入式、名人名言导入式等等。好的开头犹如高妙的棋手下棋,第一着棋就能为全局的胜利奠定基础。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具有指向定调的作用,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形成适宜的课堂氛围。而导语的设计更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教学艺术,因此,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我们教师可以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切不可机械模仿、千篇一律;更要考虑施教对象的身心、知识、阅历等多种因素,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上多费些心思,精雕细琢,使其成为“凤头”。语文教师只有坚持在导语设计这门艺术上痛下苦功,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怒放。
作者:吴丽霞
学校:南平市武夷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