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连居:挖掘文本资源,培养习作智慧

发布时间:2015/2/12 10:56:12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们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杨明明、王燕骅等老师多次在各自的论著及讲座中强调,语文课堂上要尽量多安排“练笔”,将语言文字真正落实到位,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眼中是学生,心中想学生,练中有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文本,找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练笔”的切入点,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并指导学生“练笔”,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模仿经典,让“小练笔”独具魅力

我们的课文大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名家名篇,经典之作。这些名作除了蕴涵着深厚的思想教育外,就文章本身也绝对都是一个精品,或句式精美,语言生动,或结构典范,简洁明了,或表现手法独特,体现思想明朗。因此,在学习这些课文内容的同时,我们绝不能放过文章写法的学习。只要紧随课文内容,随时进行模仿、迁移,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自然地掌握了这些经典的写法。

1.仿句式练笔

片断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可以从仿笔起步。如《火烧云》一文,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可要求学生去读读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句子,而后进行仿写。

2.仿构段练笔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其实是学生习作的蓝本,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把教落实到“写”上,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安排、材料的取舍,借此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比如《观潮》,这篇课文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三个层次来写。写潮来前,介绍了观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为气势非凡的大潮的到来营造了气氛;潮来时,是全文的重点,由远而近,从点及线到面,描写出白浪翻滚、波澜壮阔的场面;潮去后,余波仍“漫天卷地”。全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写出一幅壮观生动的天下奇观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这一课的写法,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记叙,练习写一些写景的观察日记。这样一课一得,学生的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3.仿篇章练笔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可以以“家乡的特产”为主题,让学生以《我爱家乡的X X 》:有写水果的,有写服饰的,……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家乡的特产;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广告语。

4.仿立意练笔

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物喻人,语言浅显朴素,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其子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教完这一课,就可指导学生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东西。

二、把握时机,让“小练笔”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资源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练笔”看似随便,但也不随便,必须讲究时机,抓准切入口,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才能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1.于情感亢奋而练

著名特级教师杨明明老师在把握“练笔”的时机上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她是未到时机,宁可不写,宁缺勿滥。她在教学古诗李峤的《风》和现代诗叶圣陶的《风》时,让学生看图找“风句”,朗读品“风句”,诵读悟“风句”,小组交流忆“风句”……在这样一次又一次充分地回忆“风句”之后,在学生乐于、急于表达自己对风的认识,写作欲望达到“亢奋”之时,巧妙安排学生仿写《风》。于是,孩子们留下了很多的佳句。如“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要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发出沙沙响声的时候,我们知道你在演奏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要说我和你了。但是叶子蝴蝶般飞舞的时候,我们知道你来伴舞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要说我和你了。但是妈妈的长发飘动时,我们知道你来为她梳头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要说我和你了。但是花儿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你在轻轻地抚摸着它的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要说我和你了。但是鲜花怒放的时候,我们知道你陪着蜜蜂来尝蜜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要说我和你了。但是当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你也来参加升旗仪式了。”

2.于疑惑不解而练

阅读教学中,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一知半解,而通过巧妙的练习,往往能迎刃而解,课堂练笔在这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一位教师抓住了文中的一个“!”,设计了课堂练笔:作者在“原来,他是个聋哑人!”后面为什么用“!”?(并用红粉笔板书:“!”)这个“!”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你学到这里对这位聋哑青年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以“我敬佩他”的格式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这位聋哑青年的敬佩之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比较自然的过程中进行了课堂练笔,扩展了思维的空间。

3.于主题升华而练

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进行内容的延伸,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契诃夫的名作《凡卡》,讲述了凡卡给乡下爷爷写信,诉说自己悲惨遭遇的故事。采用“信”的形式来描述一个孩子的非人生活,课文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凡卡寄出了一封没有地址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在引导学生了解凡卡饥寒交迫、凄凉无爱的生活后,老师用缓慢、低沉的语气说:凡卡未来的人生之路会怎么样?有的说“凡卡的美梦肯定不能实现,原因是信封上只有‘乡下’两字,没有具体详细的地址,信是无法投递的,实际上爷爷收不到信”;有的这样写:“课文的结尾其实在暗示我们,凡卡的梦做得越美,现实生活则越悲越苦,凡卡的命运将更为沉重”;还有的认为“爷爷即使收到信也不会来接他,如果爷爷能养活凡卡,又怎么舍得把九岁的孩子送出去当学徒,使他过着‘连狗也不如的生活’”……这一练笔,正是基于对文章独特的解读,才使得学生在写中触及到文章的灵魂,感悟到文章的主旨。

三、掌握形式,让“小练笔”绚丽多彩

阅读教学中的“练笔”不仅要精心设计,更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练笔”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之达到高效。

1.捕捉课文的空白点补写。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地方,留白的地方补上,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往往能更好地促进对课文的理解,详化。如《开国大典》里有一句话:“两个半钟头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这都是概括的描写,我们可让学生想象其中的一两个人(如农民、学生等),想象他们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这样就更具体化了,更能体会到当时人们的激动的心情。

2.捕捉情节的发散点续写。如《坐井观天》,课文的结尾这样写:“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这段话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而儿童又是最富有想象的,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于是,我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续编下去,这样,刚好给了学生想象、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高涨,因此,效果颇佳。

3.捕捉生活的感点写读后感。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后,当学生认识到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时,问学生: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不管是你身边的,还是你所知道的,请你把自己想到的内容与课文联系起来,写一篇读后感。

4.捕捉文体的特点改写。如《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等古诗,改写成叙事性的文章,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让我们“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作者:王连居

学校:晋江市东石镇第二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