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美满: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5/2/12 14:32:0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在教育改革的当下,“多媒体”不负众望,凭借自身集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一身的优势,以一种现代教学的手段跻身教育天地,走进教室,给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不仅激活了课堂,而且优化了课堂结构。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深深地领略到多媒体介入语文课堂,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美国心理学家兼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这里,所谓理智上忠实的形式,主要是指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小学生的年龄小,直观形象教学更广泛运用于小学课堂,而多媒体教学恰恰迎合了这一观点。因而,“多媒体”理所当然地活跃在小学课堂
与多媒体从相识、相知到相伴已经有几年时间,这都源于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究经历。下面,我想从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这两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粗浅认识。首先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兴趣。”课堂上,多媒体的参与,激活了学生探究的细胞。在低年级生字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走近汉字,我曾经借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演示某一个汉字的各种字体形状,秀一下汉字在各个阶段的“容貌”,以此给汉字增添一层神秘的面纱,以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教学“马”字,我在课件上演示了“马”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诸多书体,边带领学生欣赏边饶有兴趣地告诉学生“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果然,学生在耳目一新中耳濡目染了汉字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学习汉字的强烈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多媒体”为孩子们的学习打开了一扇兴趣的窗。
二、丰富学习资源
2010年4月20日,我记忆犹新。在参加镇级中年教师教学大比武中,我有幸取得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说心里话这真的要感谢“多媒体”。还记得那一刻,公开课正沿着我的教学设计顺顺当当地进行着,可就在教学生字时,意外在一瞬间发生了。我刚抛出“有个别生字比较难记,谁有好办法帮助大家记忆?”这个问题,一个学生居然冒出了一个谜语:“山西扎辫子”。话音刚落,同学们都面面相觑,我的心也着实凉了半截。眼看课堂要在这儿卡壳时,我忘了一眼眼前的多媒体,突然有了主意。紧张的我重新镇定下来。“大家都不知道谜底,你能告诉我们吗?”我神情自若地问着。“普。”那位出谜底的同学炫耀般地高声回答着。“能说说理由吗”我穷追不舍。这一问,同学们果然愣住了,显然大家都不知道答案。就在大家的沉思中,“看”,我打断了大家的思路,开始迅速地敲击键盘。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晋’是山西的简称,上面的倒‘八’就像是两条辫子。”看到这些跳动的文字,大家眼里闪动着惊喜的目光,脸上绽放着满意的笑容。课后的点评,评课专家说,我就是凭借把多媒体这种现代教育手段灵活、机动地引进课堂,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面,机智地解决课堂上的生成问题这一灵招“杀出重围”的。可见,海纳百川的网络的确可以为师生排忧解难。
三、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内容反应较为迟钝,有时一时难以接受。而多媒体赋予知识以声、形、色等丰富多彩的感官,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形象的动感,它们一下子撞开了紧锁的心门,点燃了思维的火花,一股股学习的热情瞬间喷涌而出。
(一)动画呈现促理解
我在执教《大禹治水》,在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这个教学环节时,我首先播放了声形并茂的洪水肆虐村庄的影片片段,以悲惨的场景、动感的效果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勾起他们内心深处的种种情感地迸发。学生有的说人们很难过,有的说人们很可怜,有的说洪水很可恶,有的说……,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我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这一段。果然,同学们把悲伤、愤怒、同情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学生能用情地读,影片的作用功不可没。可见多媒体教学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诠释了文本的内涵,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起到了拨云见雾的作用。
(二)激发想象促理解
著名教育家、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认为:“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开始。”但想象不能凭空,它必须通过已有的感知事物进行思维加工,而多媒体恰恰能提供加工的依据。教学《大禹治水》,为了凸显具有奉献精神的大禹形象,我搜索了一张“草丘山冈”的图片,告诉学生这就是大禹曾经睡过的地方。“同学们,你们觉得大禹睡的地方安全吗?”在大家观察图片时,我的一句话放飞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孤独陪伴着他、大禹随时都有可能被野兽夺去生命、大禹曾经被毒蛇咬伤……”在图片的“指点迷津”下,孩子们的想象合情合理,也深刻地体悟到大禹为了人类的幸福,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从而达成了教学的目的。
(三)直观呈现促理解
在《和氏献璧》一文的教学中,和氏献出的“壁”到底是怎样的一块美玉呢?文本中,只用一个词“ 温润澄净”一笔带过。抽象的语言描述给学生留下的只是模糊的形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要是能让学生亲眼目睹,就更能突破何氏忠心耿耿这一中心。课堂上,我根据文本对和氏璧的描述在百度中搜索到一张与它相匹配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哇……”安静的课堂突然发出了一阵阵由衷的赞叹,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集中在美玉上,脸上写满惊喜。在那一刻,每一位学生都被美玉的惊艳倾倒,每一颗心都被卞和的忠诚深深地折服了。化抽象为简单,就是多媒体最突出的特点。
(四)模拟再现促理解
鼠标轻轻一点,随即超越时空,进入虚拟的天地。教学中,文本描述的一些动画场景,我经常把他们制作成一张张动画课件,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同进入真实的情境中。如《大禹治水》中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氏献璧》中文王见到和氏璧时惊喜过望的场面……每一次,一组动画片的出现,都能为教学情节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利用多媒体重现教学画面,增强了文本的表达效果,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多媒体而精彩;因为有了多媒体而生机勃勃。但语文课必须有浓浓的语文味,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介入而喧宾夺主,更不能把语文课上成信息技术课。那么,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堂呢?
一、“有机”使用
课件的使用、录音朗读带及唱片的选择应在适当的时机展示,不能把教室当成电影院,不能使课件成为影片,不能让学生成为观众,更不能让教师充当放映员。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突出文本的重点处;在突破文本的难点处;在现实生活与文本传递信息的反差处;在学生的疑惑处等,才适时出示多媒体。可见,“一两拨千斤”是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它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活跃在课堂上,只能“见机行事”地服务于语文课堂。
二、有度”使用
语文姓“语”名“文,它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和运用能力。课堂上,如果过多使用多媒体这种辅助教学手段,一味地追求视听直观性,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就会被这些辅助信息灌满,而留给他们的思维空间就非常的狭小,留给他们与文本、教师、教科书编者互动的时间就非常之少。这样,因多媒体的介入而减少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不仅大大降低了语文工具性的功能,而且让语文失去它应有的本色。一不小心,语文课就跌进了信息课的泥潭。可见,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上一定不能过多地毫无原则地使用,不然就有喧宾夺主之嫌疑。
三、“有效”使用
1、坚持经济原则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件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用最少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效果。
2、坚持简单原则
多媒体教学要以研究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如果两件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们一定选择简单易做的那种媒体,让最多的时间投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而不是浪费在制作课件上。
总之,使用多媒体,一定要本着“该出手时才出手”的意识和功效意识,才能让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真正地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语文课堂,真正地为有效课堂保驾护航,实现语文课堂的最优化。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走进课堂,是现代教育的趋势,也是时代教学的飞跃。只要我们明确多媒体在语文课堂运用的意义,实现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整合,语文课堂一定更加多姿多彩,一定更富生命力。
作者:佘美满
学校:晋江市安海养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