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吴益英:探寻有效策略 变阅读为悦读

发布时间:2015/2/12 14:49:49

 

摘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此,教师应潜心研究,探寻多种适合小学生的阅读策略,从同伴引领到教师推荐,从浏览品味到学以致用,从主题性到趣味性,以此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坚持以“阅读促悦读”,学生的阅读水平必然得于提高,那“悦读”的理想愿景,必定就在眼前了!

关键词:有效    策略    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一、读什么书——同伴引领与教师推荐相结合的策略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通常是见同伴读什么书自己也跟着读什么书,缺少选择。那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一开始,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课外读物,喜欢童话的就读童话书,喜欢科普的就读科普读物,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只要不读不健康的书即可,以此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对于那些确实不爱阅读的学生,教师可悄悄地找到他的好同伴,让这个小同伴发挥引领的作用,即俩人一起阅读同一本书,课余常在一起聊所读的书,以此让不爱读书者也能捧起书读。慢慢地,当大部分学生都手不离书时,此时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量身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当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兴趣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阅读书籍必然不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书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侦探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或情感性强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军事等方面的书籍感兴趣。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差异,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推荐阅读书目时尽可能做到涉及面广一些,在深度上尽可能分层次,既有同伴间相互传阅的抢手热门读物,也应有一些经典名著;既有男生喜欢阅读的历史、科学类书籍,也应有女生喜爱的“心灵鸡汤”类书籍。其次是推荐的阅读书目要有针对性,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小语第十二册第五组课文主题是“科学精神”,在学生自主学习本组课文后,可开展读“科学家的故事”的活动;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后,推荐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学习了《景阳岗》后,可推荐学生读《水浒传》;如学习了《小英雄雨来》,推荐学生阅读《红岩》《小兵张嘎》……

二、书怎么读——浏览品味与学以致用相结合的策略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 ,阅读能力渐渐有所提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1、浏览性阅读 。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学会快速地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需要每一个学生掌握“浏览”的阅读方法,即“随手翻翻”, 对一些报纸或浅显易懂的书,通过看标题、自序、前言、内容简介等,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和其他信息。如教师可设计《新闻记录卡》,以让学生练习快速浏览报纸,记录下有用的信息并进行交流。

2、品味性精读。

对一些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读,细细品,才能从中汲取精华,获得精神滋养。 而“品味性精读”,就像人吃东西那样,要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有效地消化。此时,教师设计的《课外阅读卡》就可派上用场,“精彩一笔”“欣赏之眼”“心有所悟”等栏目的设计,充分地发挥了引导学生好好地读一本书,细细地嚼一本书的作用。

3、运用性阅读。

“学以致用”,这是我们提倡阅读的目的之一。然而许多小学生阅读时,经常是过目即忘,只记得故事大概,记得最多的是有趣的内容。这样一来,阅读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个人学力,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背诵一些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地运用这些书中的话,如看到个别学生坐姿不端正,双脚晃动,师生就一起读“勿箕踞 勿摇髀”;学生犯错时,师生一起读“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等。久而久之,在学生的课间闲聊、每日简记中,天天能听到或看到出自经典名篇的句段。

三、编辑小书报——主题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策略

编辑小书报是激励学生多读书的一种好方法。它集读书、编辑、绘画、操作于一体,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读书所得。在每次小书报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有所指向性,提出一个主题,有意识地指向有关课外读物中的内容。学生则围绕这一主题,发挥自主作用,寻找相关的课外读物,完成小书报的编辑。定期评比,逐步提高要求,不知不觉中养成多读书,多积累,善于收集的好习惯。

1、“感悟亲情、友情”主题小书报。

“心怀感激之情,感恩之情。”可以是中年级学生一学年阅读的主旋律,其目的是通过这种阅读,激起学生心中的深情,懂得适时表达自己的情感。为让这一主题的阅读有效开展。结合“书香思明”读书系列活动,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而后将这一过程以小书报的形式,在班级中展示、交流。这一阅读方式,深受学生的喜欢。他们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写出了自己参与“亲子阅读”的过程与感悟,并将之编辑成小书报。他们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作品,有《心灵鸡汤》《爱的教育》《感恩的心》……

2、“我与古典诗文”主题小书报。

古典诗文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句式整齐,结构紧凑,言约义丰,体现了汉文句式的均齐美和民族文化特色。诵读古诗,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大有益处。 因此指导学生诵读古代经典诗文、积累名言警句,就是积淀文化的一个突破口。让学生就同一题材或同一作者的诗文,开展“课前三分钟”“每周一诗”等诵读活动。而趣味对联则以对仗工整、妙趣横生,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可以此为主题,让学生编辑小书报,再鼓励学生发挥专长,通过为诗配画、加注释等,使阅读成为“悦读”。如结合课内所学的顶针联、回文联、数字联、叠字联等,让学生试着编辑“趣联百对”小书报;结合“三国演义”歇后语,让学生编辑出自“名著人物歇后语”小书报……

3、“读后感”小书报。

写读后感,既能促进学生深入阅读一本书,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看完一本书,把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写下来,或因人而感,或因事而感,或因物而感,或因景而感,可叙可议,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为此,每隔一段时间,可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有《寒假读书心得——读〈爱的教育〉有感》,有《〈难忘的岁月〉读后感》,有《读<狼图腾>有感》,有《读〈老人与海〉有感》……并指导学生将读后感编辑成册,从中品味阅读的乐趣,体验收获的喜悦。写读后感,是促进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之一。

四、展示交流——注重评价、激励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生进行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快乐。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应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成果,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如可以组织读书竞赛活动,利用阅读课进行交流;还可以设立“我是小小故事家”,利用课前两三分钟讲故事;也可以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设“采摘栏”,介绍文学知识、读书方法,不定期举办自办小书报展览、摘抄佳作欣赏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阅读的有效进行。

阅读——悦读,是每位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语文教学最理想的愿景。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策略,必能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那“悦读”的理想愿景,必定就在眼前了!

 

作者:吴益英

学校:厦门市仙岳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