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许桂香:谈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发布时间:2015/2/12 14:55:36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对现代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赋予了新世纪语文教师新的历史使命。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很好地转变为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把新课标精神落到实处,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师  教师角色  转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担负着人类文明的传递、祖国强盛、民族兴旺的重任。长期以来,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素质教育的提出,对教师角色的转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授课中理念、行为必须有一个切实的转变。那么,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转变角色,可以是些什么角色?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一、响应社会变化,做学生创新的引领者 

信息社会里,教育的一个最主要任务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因此,教师必须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要顺利完成这个角色转换,就必须从自己做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多参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今的社会瞬息万变,缺少创新的头脑和独特的想法是很难创造出成就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乃至目的都要为这个最终目的服务。新的语文教材也遵循了这个原则,增加了丰富的内容,知识面也广了,不但涉及古今中外,也涵盖了品德、生活、艺术、思想、人生各种内容。那么,针对这样的现象,自然也就要求教师要教学生要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但是,千百年来养成的传统教育束缚了教师的行为。有些教师不敢信任学生,对学生放不开手,也不敢放。一味地依赖教材本身,致使孩子的思想也只是一条线路,而没有太多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少了创新的头脑,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在今天的社会中立足呢?

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我总是潜意识的鼓励孩子有自己的见解。记得在教学《将相和》时这篇文章时,例行提问孩子:“你最喜欢本文中的谁?”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说蔺相如、廉颇。我为此感到焦虑,怎么让学生说出更有见解的回答呢?于是,我继续发问,文中写到的人可不止这些啊,你们没有什么其他看法了吗?通过我的质疑,有些学生开始蠢蠢欲动。有位学生说:“老师,我喜欢赵王。因为他敢于用人,那时候的蔺相如还默默无闻,但是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居然就敢用他说明他有眼光。他还善用人才,看到蔺相如有才能,连升数级。”我大力赞扬了这个学生的言论。但是我想听到更为大胆的说法,于是,我继续鼓励他们发言。一个学生“呼”地站了起来:“老师,我喜欢秦始皇。”全班学生都震惊了,大家都认为他死定了,秦始皇可是文中的反面人物,怎么可以说喜欢他?我没有急于反驳他的说法,而是镇定的问:“能说说为什么吗?”他顿了顿,说:“喜欢他有两个理由,第一,他有统一六国的野心,一个国王没有野心怎么能将自己的国家发扬光大?而也是他最终统一了中国,我佩服他的魄力。第二,作为一个如此有野心的君主,他却能屈能伸,以大局为重。当一个小小的赵王对他反侮辱的时候,他选择了忍气吞声,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此言一出,艳惊四座。试问,这样一段精彩的言论怎么会没人给予热烈的掌声。当然,鼓励学生创新不是放纵,当学生的理解与伦理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就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作为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创新,还要为学生的每一次创新喝彩。在语文课堂中,就是要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新课标希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嘴里说出来的。如教学《称象》一文时,学生在讨论中被七岁曹冲巧妙的想出称象方法深深感染,老师及时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怎样优化这个方法,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叽叽喳喳地说:“船上可以装泥、装水”“那多麻烦”“曹操手下有百万兵将,可以用他们当石头,免得搬那么多石头麻烦”“那船上要是容不下那么多士兵怎么办,我觉得可以用一群小象代替”“小象多难找,还不如用牛、马呢?这样又不用很多数量,又好找”多么难能可贵啊!智慧的光芒一次次闪现,创新思维一次次升华。这一个个答案,就是求异思维的结晶,就是创新的火花。我想,就算有时学生的创新求异,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是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二、精心策划,做课堂的导演者

叶圣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精彩的课是会连老师都爱听的。那么这样的课又怎么吸引不了学生呢?可是一节怎样的课能做到这些呢?前一段时间听了一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太阳是大家的》,这课我是听过了一遍的,可是当我第二次再听的时候依然津津有味。课堂中,老师设计了娓娓动听的音乐、妙语连珠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再加上感人的课外知识的补充。一节课上下来,我深深被感染了,久久不能从美轮美奂的课堂中醒悟过来。回来后,我回到紧张的准备中,用同样的那些材料在自己的班上来上一课。我发现学生的深情专注了,语言丰富了,发言积极了,朗读也入情入境了。我明白了, 优秀的课堂并不是因为教师讲课生动而是因为教师引导得法学生表现出色。成功的教育是一个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充其量应该是个导演,教育过程也就是在教师这个著名导演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充分表演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才是主要演员,教师绝不能喧宾夺主。我们所喊的“现在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了”“我似乎驾驭不了课堂了”问题的根本不在学生,而是老师。只要老师本身是一个好的导演者,在课堂上多花一些心思,多设计一些情境,学生怎么会不随着你的思路步步跟进呢?

那么地处偏僻山区,教学条件落后的老师要为难了:缺少多媒体,这些情境怎么设置?导演课堂不是又成一句空话?我看到过一个老师是这样处理课堂的:用颜色各异的彩纸,制作一些小花、笑脸奖励给表现好的学生,将学会自制的生字卡片送还给学生。制做简单的生字魔方,采用转魔方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学生字。其实对于教学设备落后的地区,很多老师的做法都很值得借鉴,没有多媒体,用录音机,没有情境,用挂图代替。课堂上鼓励学生说、演、练、写等等。方法是多样的,都等待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心去挖掘。将自己的导演身份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走进学生,做伯乐型的发现者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不再是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该是课堂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要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重教知识。新课学标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用赞美的语言去评价每一个学生。记得一位同行说过一件令她自豪的事情,她班上有一个学生一直是默默无闻,平时也少言寡语,成绩也不优秀。有一次上作文课,要求大家写自己的家庭,或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不一样,这一次她的作文写得很与众不同,尽管语言还不太熟练,有些生搬硬套。为了鼓励她,老师把作文做了一些修改之后,当范文在班里读了起来。她当时很激动,眼里闪动着泪花,她不相信自己的作文会得到老师的好评。老师告诉她其实写作文就是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心里特别想说的话,再加上一些优美的词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从那以后,这个学生的作文突飞猛进,每次都被当做范文朗读。得到的赞美多了,性格也开朗了。甚至带动了其他的学科,成绩都得到了提高。 因为任何时候“授人以渔”总比“授人以鱼”要好。

或许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潜能,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会令课堂多了许多趣味。一句“你的朗读真好”带给学生的是被肯定的喜悦,一句“你真勇敢啊”会换来孩子的自信,一句“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可能会让学生从此多了一些信心……老师不但要做伯乐,更要有胜于伯乐的赞赏,要去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点滴进步。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

其实,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的角色何止这些?有时候,我们得变身魔术师,用不断的变化带给学生新鲜感;有时候,我们得是演员,用精湛的演技带领学生去探索语文的神奇与魅力;有时候,我们得是“舵手”,为学生撑竿掌舵,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 有时候,我们又是倾听者,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呼唤和需要;有时候,我们还可以是引路人,用每一次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引导做好茫茫学海中的明灯……

 教师在新课程中扮演多重角色是时代的需要,是对自身角色的挑战,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师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完成教育任务,那么,一定会在教育这个行业越走越顺。

 

作者:许桂香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江堤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