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卿:小学艺术融于语文教学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5/2/12 15:09:23
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新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全而有人性的人。而小学艺术在本质上和语文是息息相通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学,通过给课文配插图,进行配乐朗诵,以及编课本剧等艺术形式,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艺术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第二期课改中,对艺术教育也提出明确的改革要求:“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趋势明显朝着跨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艺术教育更是如此,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汇、渗透,给艺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不难找到艺术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理论契合点。一方面能拓宽艺术教育的领域,使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忘情遨游。另一方面,也能促使语文教育借助艺术的翅膀,得到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一、艺术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艺术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的底蕴,文化素质越高,艺术素养的层次也会越高。从学科角度的特殊性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艺术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语文教材是一篇篇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好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课文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育肩负着艺术教育的特殊使命。艺术教育依赖于美的氛围、美的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使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情感地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而不断地感到美的满足,美的享受。这样的结合,正如《毛诗》序中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艺术教育与语文教育,两者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或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为两者的转化提供了由此达彼的桥梁。
二、语文教育中艺术教育渗透的含义
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培养目标来看,单一的学科教育已不能有效地担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就 语文教育发展的前景来看,必须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树立正确的大语文教育观,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因素,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迁移。因此,把艺术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之中进行具体化的研究与实践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语文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渗透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艺术种类,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艺术才华得到发挥,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内在潜力得到开发。
三、语文教育中艺术教育渗透的可行性
从本质上来说,文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美术以线条、造型等表现美和情感,音乐则以声音,舞蹈则以人体动作来表现。而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语文教育,是以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和情感。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语文教育中渗透艺术教育,较之其它学科,更具有明显的优势。
1、丰富的形象性。语文教育以自然、社会为教科书。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风雪雨露……数不胜数的“活生生的事物”为儿童展示生动直观的形象,陶冶着儿童的情操,培养着他们的审美情感。
2、强烈的情境性。语文教育把学生领入生活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置身其境,扪其形、闻其声、嗅其味,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强烈的情感震荡中心灵臻于净化。
3、轻松的愉悦性。语文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徜徉于生活美之中,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充实自己的经验,促使自己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
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为学生艺术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总之,把艺术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训练语言,产生语感,培养能力,这是艺术教育的功能。当然,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还要踏踏实实地帮助学生“读进去、用得出”,这也是今后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开辟更新、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张云卿
学校:泉州市西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