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礼渊: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发布时间:2015/2/12 15:18:10
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小学生所学的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使学得再好,也很有限。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而要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教师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一、凭借教材,激发阅读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教师要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课堂教学,我针对教材实际,有时安排在课前,让学生以收集资料为目的,开展课外自主阅读;有时则安排在课后,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二、借助活动,培养阅读习惯
“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事实上,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并将需要转化为动机,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愿望;才能有听说读写的内容,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也只有经历活动,才能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读书活动、朗读演讲、参观访问、写通讯报道、编手抄小报、做导游等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让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孩子们也会对语文学习乐此不疲,从而逐渐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学校组织的每一次读书活动,我都精心组织,做到“有计划,重过程,讲实效”,力求使每位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各有所得。如在“读书半小时”活动中,我利用晨会课、班队活动课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读好书活动,指导学生用心读书。
1、选读法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是浩如烟海,一个人要想读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建议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书多了,还要选文质兼美的书读。在选的内容上,教师还要注意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起来,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精读法 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小学课文大多语言隽永,文质兼美,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引导学生抓住精要,进行圈点批画地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思考边批注,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例如学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后,让学生去了解有关友情的故事,查找有关友谊的名人名言。学生到图书馆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找到有关友爱的书籍;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进行交流。这样的读书活动一般都能进行得十分成功,并使学生从中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3、略读法 现今科学突飞猛进,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我们还应教给学生略读法。以培养其迅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而略读法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内容。平时要放手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寻找信息,利用图书馆、书籍报刊、网络、电子读物。当然,应让学生明白,略读也不等于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而是要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
4、读书笔记法 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写读书笔记是个好办法。写读书笔记的要求不求千篇一律。如:学生可摘录精彩词语,为作文积累词汇;概括故事大意,归纳写作特点,培养概括能力。还可以从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锻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写作的能力。读书笔记形式多样,但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不必面面俱到,应该重点突出、讲究实效。
5、总结交流法 主要通过“每周之星”评选、读书心得交流会、评比“读书新星”(名额不限,鼓励为主)等形式,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为他们投入再阅读阶段做了心理上的准备,又有助于提高阅读质量,渐渐地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三、拓展领域,发展阅读能力
“时时有学语文的机会,处处是学语文的课”。我鼓励学生利用语文学习得天独厚的条件,多读书,勤动脑,逐渐达到会读书,善读书,从而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语文教师首先要减轻课业负担。在语文教学中,我试着减少那些无效劳动的作业,把课内时间省下来,给学生增加阅读量。课堂教学实施“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同步导读法。例如三年级学了《寓言两则》一课后,我就向学生推荐 《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选》等各种童话、寓言选。一学期下来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就大增。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我减少了学生机械的操练,课外阅读不仅安排在课余,而且安排在阅读课及中午,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1、从其它学科的学习“热点”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精神。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成功者。”放眼国外教育,以专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是一大特色。教育部基教司米慕菊副司长表示:“研究性课题”今后将成为国家的法定课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有所发现,培养学生敏于发现的能力。因为“发现”是创造的先导,是创造品格的外在体现。
2、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能力。
从个性发展来看,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为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而不能代替学生由依赖向独立的发展。更关注孩子从此研究的过程中悟到了什么,这个收获远比知道一些知识重要得多、有价值得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综上所述,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要注意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时空,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念,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阅读研究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者:赖礼渊
学校:泉州市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