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林明钦: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5/2/12 16:17:42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落实,作文必须立足与生活的土壤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当老师的应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作文的能力;要充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蓝本,挖掘写作宝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积累写作素材。

关键词:观察与思考       利用教材     激发阅读兴趣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和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新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实施建议,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等等。《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四年级学段的习作教学提出的目标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落实,作文必须立足与生活的土壤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每每动笔起来“假、大、空”现象依旧存在于一部分学生的习作里。

那么,怎样上好习作课、指导学生习作呢,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写得生动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做出以下尝试。

一、培养学生一定的能力

作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作文能力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指导首先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综合作文能力上。四种能力综合发展,写作能力才会较快提高。

《新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提到中年级学生应“留心周围事物”“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能拘泥于课堂,写什么才观察什么,而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并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热爱生活,体验生活。这样,习作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作文时的选材就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信息。那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观察任务。

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常常是不自觉的,他们还不善于给自己提出观察的任务,所以观察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学期第一组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利用星期六、星期日或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认真观察周围的景物,并想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或着重观察一种景物,如:山、树、田野、小河或小溪等。并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写下来。有的同学就重点观察家乡的山,他是开头是这样描写的:“我的家乡在××,家乡的山不像华山那样险峻,也没有泰山那样巍峨,更没有峨眉山那样秀丽,但它在我的心中却是独一无二的。”接下来重点介绍家乡山上石头和树木的特点。我摘取其中片段让我们共同欣赏。“山上有数不清的石头。有的像一只高傲的公鸡正昂首啼叫,有的像一只年迈的乌龟正在沉睡……它们形态各异、十分动人。但由于现在开采石矿的比较多,人们利用手中的利器,使原本好多‘健康’的石头失去原有的光彩,正在不停地哭泣。”“山上的树木不算多,裸露的土地比较多,可能是人们最近乱砍滥伐的缘故。虽然这样,那些树木却是一棵有一棵的特点。那些弯着身子的像一个个欢迎四方朋友的迎宾小姐,正弯腰做请的姿势;那些枝叶较茂盛,下面光秃秃的像一个个蓬松发型的模特儿在穿着紧身又时髦的衣服在走猫步……一棵有一棵的姿势,一棵比一棵美。”因为小作者认真观察,在对于家乡山的描写就很切合实际,没有给人假的感觉。

(二)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技能。

小孩子的观察往往是粗略的,很片面,只求个大概,不注意细节,因此要特别注意教给他们观察方法。比如“比较法”。在教三年级上册时讲到校园的景物时,我让学生把校园中的柏树和榕树进行比较。让学生认真观察它们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学生就知道柏树的叶子细细的,非常密,而榕树的叶子较宽,很像个小鸡蛋,而且它们是对生的。之后让学生再观察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很快就观察到柏树像士兵一样挺拔,而榕树像一把伞伸向四方。就这样通过比较,让学生观察学校的各种植物的区别,学生写出的习作就不会没有内容。 有了一定的观察就必有认真的思考。有了思考,观察才会深入浅出、细致,习作质量才会更高。有了思考,才能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才有深度,才会有高质量的作文。

二、充分利用教材蓝本,挖掘写作宝藏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航灯。课本里有无穷的宝藏。课本里有优美的词句,有奇妙的构思,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推陈出新,举一反三。

(一)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积累优美的语句,适时地应用到作文中来。

如学了《珍珠泉》这一课,文中对于水的绿和清是这样描写的:“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是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这样优美、动听的语言,在教学时我让同学反复地读,在读中想象它的美,想想什么时候可以用上。如果把这样的句式用在描写树木、田野或高山时该什么变换?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好多同学跃跃欲试。有个同学写树时是这样描写的:“树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绿色的彩笔染过似的。树是那样高,高得仿佛直插云霄……”

(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对颜色的应用上的区别。

 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处处蕴藏着美。倘若一篇作文没有一处色彩的描写,那么其表达效果会黯然失色。如果加上准确恰当的“色”的描写,定会顿时生辉。如《翠鸟》一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作者即向读者展示了翠鸟外形的静态美,还向读者展示了翠鸟的色彩美。“红色、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作者依次写出了翠鸟“色”的变化,如同在向读者勾勒出一只活生生的翠鸟图,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对翠鸟的无比喜爱之情。如若没有“色”的准确描写,其表达效果定会大打折扣。依据作者的写法,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学校的紫荆花,写出它的特色。学生们马上仿照描写翠鸟的顺序来写紫荆花。“我们学校西操场有一排紫荆花。它那赤褐色的粗大的树干上长出一条条细长的浅褐色的校枝干。枝干上长满了椭圆形的嫩绿色、深绿色的树叶,那树叶是对生的,远远望去像一把把蒲蕉扇。因为到了春天的缘故。原本粉红的花瓣现在一无所有,留下一串串橄榄色的果实,那一串串果实像扁豆一样,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可以吃呢!”小作者描写的紫荆花的树干、枝干、叶子、果实的每一种颜色都不一样,这就是“色”的魅力!

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积累写作素材

(一)      针对小学生都爱听故事的特点,利用读报课、班会课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文章,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      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讲一些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

(三)      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中年级的宜童话、儿歌、谜语等为主。提出要求,如,每天读一篇等。

(四)      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

总之,作文教学是教无定法,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启发、引导学生,只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探究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法,这样学生才不会惧怕作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   黄亢美   主编

 

作者:林明钦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埭头樟林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