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卿 :新课改下语文素养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2/12 16:34:31
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和特性,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探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位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下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这样的内涵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属性和三维目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而提出来的。也就是说语文素养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的培养,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
二、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程中语文素养的特征
语文素养的概念比较宽松,涉及的范围较广。也就是说没有一定的概念。但是总的来说,它具有以下特性:
1.语文素养具有统一性。语文素养的概念和要素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是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具体演绎生成的,二者是统一的。语文素养还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致的,与课程总目标中的十大具体目标是统一的。
2. 语文素养具有普适性。现代课程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是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机会。所以要强调课程对普通人的适用性。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普适性的特点。
3. 语文素养具有实践性。语文课程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
4. 语文素养具有整体性。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是德、智、体、美的和谐统一。
三、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法
1.深入课本,让学生“读”进去,站在作者的角度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中的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表达,作品中有丰富的人物情感,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够很大程度影响读者的精神领域,能够充分震撼学生的心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能力、情趣审美的培养,强化作品对学生人文性的熏陶和对学生情感性的感染。交给学生学习领悟语文课程中作品的钥匙,让学生走入教材,“读”进作品,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体验到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从作品的阅读中,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这不失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作情感,带着情感去阅读、品味、鉴赏作品,才会真正做到“读”进去。这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这种情感教学往往能收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篇课文,也要让学生用欣赏的目光去审视每篇课文。教学中,用文学性的语言感染学生,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悟中体会语文课程中作品的画卷美、意境美、思想美和情感美,从而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涵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出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感情到祖国的伟大,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逐渐培养学生的哲学思想,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方法和习惯”,逐步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
2.深入浅出,让学生从课本中“读”出来,扩展阅读方法,强化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的体现,是学习科学知识、从事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素养。语文课程中教材由于容量有限,又加上要顾及到素材的广泛性,题材的针对性,各种类型的文章数量很少。因此,光靠学习教材中的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要学生学会表达是根本不可能的。要解决这一个矛盾,唯一的办法就要在带学生走进教材,“读”进去,体会作者情感后,带着学生走出教材,从课本中“读”出来,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拓宽他们的阅读范围,强化课内外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两条腿走路”走路理论:一条腿是指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内指导学生学,另一条腿是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外自主学习。两条腿同时发展,同等提高,协调发展,这样孩子的语文能力才不会“跛脚”,孩子的语文能力才能平衡、协调、健康、更快更好地发展。即我们常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甚至于成才于课外”理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 何惠、李东航:《浅谈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养成途径》,发表于《琼州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方志丽:《浅谈新课改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发表于《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年Z2期
4、《浅析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李福伟
作者:王瑞卿
学校:漳州市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