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虹: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智慧
发布时间:2015/2/15 9:10:35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改革着力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强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来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与进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那么何谓“激励”呢?激励,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感觉到的需要出发,由此引起要求,从而出现一种紧张感(即未满足的愿望)这种紧张感会形成行为动机,而激励者的任务就是把被激励者的满足需要的动机引向激励者所希望的行为上去。最终,被激励者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得到自身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就有必要跳出“以考试为法宝,以分数为定论”的评价方式,要运用激励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 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们该如何从理论出发,运用于实践呢?笔者,将在下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的主要策略进行说明:
一、把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注意语文学习的效用
(一) 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之前,教师应对本班学生的兴趣进行一番了解,除了直接通过课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还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从而收集到更多有用信息。从而使课堂教学的目的性与方式的有效性得到确定。
(二) 选择有意义的学习目标与活动
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是明显地包含着值得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它要么本身有质量,要么是实现更大目标的不可或缺的步骤。教师在对于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要有意识挖掘出其价值所在,激励学生的潜在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渴求”的状态。
(三) 利用怀疑、发现、新奇、探索和幻想的“潜在”价值
这些东西的价值在于能引发学生的心理冲突,即认知好奇心。而认知好奇心一旦被诱发,从而获得激励力量,学生往往会自找途径理解新的刺激物。而这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四) 利用提问和活动把学生的兴趣集中到学习内容上
在语文课开始之时,通过导入部分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此时,学生往往就会对本堂语文课感到有兴趣,觉得有必要解决疑难或获得更多相关的信息。举例来说,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或做出预见,或提出一些学生成功地完成学习后能够回答得出的问题。
(五) 把语文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和知识背景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学生对于自己的经验与需要等相关性强的语文教学内容更敏感一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一种激励学生积极性的有效策略。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语文的教学内容往往是经典性的哲理和情感体验, 如果就文论文, 学生自然感到脱离现实, 难有亲近之感”。此时应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寻找文本的现实意义, 那么学生不但兴趣大增, 还会举一反三, 获益匪浅。
(六) 努力使学生主动地、研究性地、冒险性地学习语文
这意味着营造语文课堂的感染力。例如,在学习《日记两则》的时候,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写一篇日记。这样就可以把正在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对内容的感受统一起来,进而形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得学习有一定的冒险性和娱乐性。
(七) 利用游戏、模仿或其他有趣的事物,来感受语文
教学游戏、模仿是一种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活动,一是通过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容易被调动起来,从而去努力实现挑战性目标。二是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课本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排演一场相关片段的话剧,从而激励学生的表演欲与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打消书面语言的束缚,利于培养他们梳理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与文章的思想等,使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八) 注意语文学习内容的效用
语文的载体是语言,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引领学生在优美的语句中, 体会造字的玄妙, 聆听音韵的和谐, 感受语言美。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语文教师起码要做到语言准确、简明、生动、连贯、得体,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水平。用激情和心灵来成就语文教学,那么学生在这种有美感、有文化含量的语言中就能汲取特殊的能量。
二、提供成就反馈与奖励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改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寻找学生的优点,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赞扬。激励性的语言、动作、多样的激励标志、有趣的图案、有意义的奖赏、简短的仪式都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评价,使学生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心理学家盖兹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 在课堂教学开始不久就给予奖励
在学习活动的早期便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学习的全过程都有激励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的早期多用激励表扬性的句子。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他可以“因为人家一句适当的赞美话而开心两个月”。马克·吐温不是爱慕虚荣的人,他的这句话道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理解、肯定、赞美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促使后期有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的过程。
(二) 在课堂上,为缺乏积极性的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激励
班杜拉在动机理论中指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人们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 他就会产生高度的‘ 自我效能感’, 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教学实践中, 有一部分学生本身语文基础较差, 一遇困难就易失去信心, 最后甚至主观不重视, 不愿意学习语文。此时, 教师应指导他们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先从基础的小点入手, 循循善诱, 并及时发现鼓励他们的微小进步,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他们的效能期望。
(三) 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与技能的增长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讲究的是潜移默化之中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有明显提高,突破的。就一小部分的语文学习活动而言,学生往往很难看到其对于自身知识与能力等的整体作用,因而有时他们不容易感觉到自身知识与能力等正在增长。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提醒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于掌握语文相关知识与能力有何益处,各个阶段的学习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等,从而增强学生学到了东西的感觉。饱和学生的“充实感”。
(四) 注意学生已取得的成功,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获得反馈的机会
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学生必须获得关于自己进步的反馈。反馈有直接的与间接的。直接的如语言评论。例如,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给与学生肯定,并逐步对其不足进行进一步的评论。间接的可以通过小组竞赛、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估,使学生可以间接的获得他们在学习语文的状态,进展情况。
(五) 提供刺激性奖励
在对于学生较大的进步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激励性奖励。但是这些奖励必须基于以下几点:
1. 是激励性奖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公平的获奖机会
2. 是奖励形式的多样性。可以采取:评分奖励,书面或口头奖励,象征奖励和物质奖励。这样,在多渠道的奖励机制下,学生的内心对于学习的兴趣将得以激励。
(六) 帮助学生把成就归于努力
在语文学科的成绩方面,优秀的成绩的取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偶然因素外,主体自身的努力是主要因素。让学生意识到该点,以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与所取的成绩的相关性。如某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师可以说:“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期间,你比别人多付出了努力,所以你比那些原来和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提高了许多,祝贺你!”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激励智慧的重要性,并根据激励的策略有的放矢的运用,相信势必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顺应了当前的教学趋势,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从而从根本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想这也就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作者:陈良虹
学校:福州市台江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