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黄群英:生活让习作更精彩

发布时间:2015/2/15 9:47:55

 

摘要: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作文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努力实践“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关键词:   生活  观察  体验   开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较,要求已降低了许多。然而,一提起作文,有些学生抓破头皮,咬烂笔头,就是写不出来。有些学生即使七拼八凑完成一篇作文,也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条理不清。有的学生甚至照搬别人的文章,或硬背别人的文章,也不会活学活用。照例说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为何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追其原因,发现他们不愿写作是不会观察生活,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所以,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生活化作文教学。教学中努力创造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作文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观察生活,挖掘习作素材

习作的材料来来源于生活,但多姿多彩的生活并不一定能定格在学生头脑中。尽管很多东西他们日复一日的见和做,可是在习作时他们并不能生动具体的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必须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叶圣陶说过: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不为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通过观察,学生能从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社会中,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成为今后习作的素材。

1、走进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来源。作文时,学生感到无物可写,其实并非无事物可写,而是自己平时没有发现,没有留心,也就是俗话说的“熟视无睹”。作文,贵在真实。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全面细致地了解事物,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

    对每个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奇的,充满诱惑力的,如果学生热爱生活,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能深入探究,就能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习作时若学生手中有素材,便会跃跃欲试。例如有个学生通过观察家中的小兔,发现小兔子会打喷嚏,便腼腆地告诉我这一发现。我饶有兴趣地问她在什么时候发现,是怎么发现的,兔子打喷嚏是什么样子的。她从我亲切的话语中渐渐地壮起胆子,有滋有味地和我谈了起来。我叫她回去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写下来,并让她继续观察,然后写成一篇观察日记。后来,我把她写的《兔子也会打喷嚏》朗读给同学们听,发现她的脸上满是激动。从这之后,有更多的的学生愿意把习作交给我,对每一篇习作,我都认真阅读并帮助他们修改,改后再拿给同学们看。同学们都以拿习作给老师看为荣。老师以读同学们的作文为乐,同学们以听老师读作文为趣。

2、感受自然

农村孩子一出门就沐浴在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之中,大自然把一年四季的美好风光毫无保留地献给孩子们,它是孩子们笔耕的沃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捕捉自然中感兴趣的事物。如初升的太阳,火红的晚霞,灿烂的星空,皎洁的明月,美丽的山河,还有那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千姿百态的瓜果蔬菜,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等等。同时还要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当学生在观察大自然的情趣生活中接触的事物多了,信息来源丰富了,感受也深了,写起熟悉的事物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记得在一节语文课上,学生在静静地写作业。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即刻,下起倾盆大雨,窗外的小树模模糊糊地在风雨中摇曳。我突然来了灵感,让学生仔细观察这难得的景象。很快,天渐渐亮了起来,雨也小了,小树更葱绿了,空气清新多了,学生也从紧张之中缓过气来。我立刻让学生暂停面前的作业,把刚才见到的“一场暴雨”写下来。大约十分钟,学生就把这一片段写出来了,而且作文内容真实,语言优美,字里行间还透露出真情实感。同时,也让学生逐渐明白,习作就是生活的再现,只要抓住每一个观察的机会,作文并不难。

二、记实生活,积累习作内容

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不够具体明确,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深入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金子”。 对小学生而言,习作无非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也就是对生活的再现。学生有了前面的积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如学生有这么一篇《争吵》中的片段:“近来,我天天没有好心情,上课无精打采,回家作业精力总是集中不起来。我被父母吵架的事烦死了。爸爸搓麻将像着了魔似的,常常晚饭也不回家吃,一向勤恳的妈妈也像发了疯似的沉溺于六合彩,几乎天天与爸爸争吵……”五十六位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写出的作文也迥然有别。

又如教学习作《我学会了--------》,如果学生没有亲自缝补过衣裳,洗过一次衣服,做过一次菜,怎么能把一件事情的经过描述得具体明确?也难怪空话连篇呀!在习作教学的同时,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去做生的主人,亲自参与生活,锻炼自理能力,感受劳动的乐趣。“洗衣”、“做饭”、“养鸡”、“种花生”、“挖地瓜”、等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再也熟悉不过的事情。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讲怎么洗,怎么种,怎么挖的过程,都是比较抽象的,未免枯燥乏味。因为农村的学生有过真实地参加劳动,才能写出参加劳动的真实体验。《种花生有感》、《挖地瓜的乐趣》、《我学会了做饭》就是学生在深入劳动后的作品。他们对劳动过程的描写生动传神,好的文章也在他们的小笔下诞生了。

三、体验生活,提供习作情境

体验的产生,首先源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我认为习作教学要精心设计多种的情景活动,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尽可能地让学生走出灌输、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从身边熟悉的环境开始感知,开始认同,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们的写作热情,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再通过精心的引导、指导,促使学生写出真情实意、感人的文章。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欣赏大自然的魅力风光;开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等,要求学生随时把观察到的、听到的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写成日记,积累写作的素材。还可以利用班队会课开展多样的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写真实感受的作文。如:利用班级板报,开辟“新视野”、“小论坛”等栏目,为学生提供能够施展才华、激励互学的广阔园地。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再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咀嚼笔头,苦思冥想。

在作文教学中,让孩子到大自然或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寻找美的东西并不难,因为在孩子生活的视野中不缺乏美的事物。但是,这毕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并不是所有的作文教学都鼓励孩子们去参加社会实践的。所以,有时候我就利用音、像、文字于一身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作文情景教学,这些景象把学生带到一个赞新的教学环境之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又真实的生活空间里,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学生上课总是偷偷地在玩什么,我以为是带玩具,后来我才知道是几个孩子在偷偷养蚕宝宝。看到他们很有兴趣,于是我就找了养蚕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看,课堂上弥漫着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他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我也假如到他们的行列中,此时,我与孩子们以放松的状态互相观赏蚕宝宝。有的孩子说:蚕宝宝的胸部和尾部各有两个小点,可以辨别是雌的还是雄的。还有的说:蚕宝宝的尾部长着尖尖的刺,摸上去软软的,如果把这根刺拔了,蚕宝宝必死无疑……我微笑地听着,内心却还是不平静。想不到孩子们的感受是那么真切明晚也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孩子们,比如:蚕宝宝怎么吃,怎么爬,怎么变化的?由于孩子们亲自参加了活动,感受是真实的,感情是真挚的。我把孩子们的作文收上一看,一句句色彩斑斓的句子跃然纸上,写出的话生动形象,富有想象力。比如,“蚕宝宝像一列白色的小火车爬呀爬”。“我抓起蚕宝宝发现蚕宝宝的脚像涂了一层胶水,把桑叶粘住了。”等等。

四、开拓生活,丰富习作资源

农村学生家庭条件比较艰苦,几乎都在“两点一线”(家庭和学校)之间往返,自主活动空间非常有限。我在班级墙报上设立了一个“童话角”。初始,引导学生搜集各种新奇有趣的童话故事放在“童话角”里供大家欣赏阅读。同学们逐渐被故事里的鲜活的形象所吸引。久而久之,我发现班上的学生想象力十分活跃。一次,我给他们讲了《狐狸和乌鸦》后,要求说说假如狐狸又一次见到乌鸦,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踊跃发言。有的说愚蠢的乌鸦又上当了,第二次被骗去了口中的肉;有的说乌鸦吃一次亏学一次乖不再受骗,狐狸自讨没趣;有的说乌鸦设计复仇,狐狸玩火自焚;也有的说小狐狸以此事为耻,改过自新……学生丰富的语言让我着实吃惊。令我更为惊喜的是,在学生的笔下呈现了许多可爱的童话式人物,他们把班上的同学、老师、父母编进了故事里,平时的学习活动变成了各种形式的动物比赛,有趣极了。在充满想象的环境中开展作文教学,活灵活现的各类形象,栩栩如生,让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如诗如画,美妙无比。

总之,习作教学不应该脱离生活闭门造车,更不应该脱离生活凭空臆造,而应该让习作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激发真情实感。如能这样,我们的习作教学就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学生的习作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陈晓琴《“玩”作文》  福建教育杂志社 2007年12月

3、章春燕《如何写好生活化作文》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 2003

 

作者: 黄群英

学校: 莆田市秀屿区月塘联星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