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郑翔南:上出小学语文课堂语文味中的审美趣

发布时间:2015/2/15 9:51:5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并培养其一定的审美观等要求,从而上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中的“审美趣”。对此,我根据多年对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经验出发,总结了“审美趣”的内涵,并提出了上出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中“审美趣”的一些途径,以期待与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共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语文味;审美趣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随着我国新课标的改的,我国对不同年级的课程都有了新的要求,在对语文上也建立了新的语文课堂标准,确立了以人文精神为底蕴、以人文关怀为主旨、以终极价值为目的的基本教学思路。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片面追求其工具性的机械重复,忽视语文学科所应有的人文性,忽视语文课堂所传递的其他认知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世界的正确目标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使语文课堂失去向学生潜移默化审美趣味的功能。但是,自我国新课标改革以来,新课标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还语文课以本来面目。要求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语文味”的重视,促使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改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通过全面的完善来上出小学语文课堂的“审美趣”。

一、语文味的内涵

一般来说,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使师生双方的个性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并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语文手段,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近语文,深人品味语言文字之美;能够让学生在读、品、悟、用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朗读、品味表达出来,享受精神的愉悦,让思想得到升华。并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在课堂上体现“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出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出味”,“平等对话,真情涌动”的“人情味”,“链接生活,拓展延伸”的“生活味”。总之,语文味,来自于对文章意蕴的品味、来自于对语言文字魅力的感悟、来自于对课文质疑问难的探究。

二、上出小学语文课堂的“审美趣”的途径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经过对多年来,我对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认为,若想上出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和“审美趣”,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妙用游戏,师生互动,增强“语文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趣

新课程标准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让学生自主学习。我认为,这个自主学习并不是要让学生自己闷着头学习,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条理的去学习,在提高课堂质量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趣。但学生主体地位也不是由学生决定学什么、怎么学,而是教师想办法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我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游戏教学能够极有效的调动起小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比传统的小组回答问题要有气氛的多。我根据小学的教材设计了很多游戏法,如语文舞台剧、诗歌合唱、成语接龙、我是大赢家等多种形式多样的游戏。比如说,在教冰心的《纸船》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片断: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开个诗歌评改会,请大家对冰心奶奶的 《纸船》进行修改,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哦!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发问。当第一位学生说把最后一句中的“抛”字改成“放”后,我只一句“大家怎么看”,就巧妙地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样就使他们都沉浸于语言文字的体悟中,激起了一朵朵充满“语文味”的智慧浪花。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虽然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重要,但是也离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对此,教师就要守住语文的“一亩三分地”,发挥有效引导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味和审美味。

首先,引导学生读出味。在学生读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做到读进去,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有变化,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理解。比如说,在:《再见了亲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当她再回去抢救自己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我一连给学生读了两遍,每次读时语调不一样,第一次,“炸平了”语调高,没有突出重音,第二次语调低,突出重音。再让学生谈谈突出的词语不同,阅读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感受到“其实读出滋味就是这么简单”。再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的时候,我通过分角色朗读、重点句美读、补充性想象读等激发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愫,让带学生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同时,又让学生谈他们感受到的清新与快乐,将优美意境逐一体悟。还有,《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对春天的描写,那新枝绿叶、那融雪的小溪、那小鹿和水中的倒影,还有满河春水和前进的木排,通过读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进入到小兴安岭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品出“语文味”。

其次,引导学生品出味。教学中,浓墨重彩地进行咬文嚼字的处理,不仅让学生品尝到了十足的语文味,也为书香课堂的营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比如说,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可以通过咬嚼第二段中“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形容词来感知“不少人”对工作、对人民的态度,从而与白求恩的“满腔热忱”的态度形成对比,凸现人物精神。还有《曼谷小象》“悦耳”一词是这样处理的:你们说铜铃声很美,哪美?通过读来告诉我,让我理解这铃声哪美?学生读以后,我一下明白了,因为这铃声怎么样啊?(悦耳)什么叫悦耳?学生谈理解。同学齐读,让铃声悦耳起来。这一教例品味词语和朗读结合起来,不是割裂开来。朗读是为了理解词,这体现在读中悟,理解词以后,再去读,这又体现了在悟中读。在如教《背影》一文,重点引导学生咬嚼“攀、缩、倾”等动词,让学生领悟出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从而体会伟大无私的父爱。

再次,引导学生的人情味。“人”是以人为本,目中有人。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意味着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顺应学生学的过程,使课堂处于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例如在《悲壮的一幕》中,我请学生品析他们认为打动自己的语句,各抒己见,以情感激发为主线,理解课文的写作脉络与表达方式,感悟“悲壮”、“一幕”对心灵的冲击,对灵魂的荡涤。若要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就需要做到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善于表达、学会分享,它不但能提升语文课堂的语用意义,还能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第四,引导学生的生活味。在课堂教学这一方小小的天地,若要营造出一种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氛围,让我们的教学折射出五彩缤纷的生活影子,其所达到的效果是令人惊诧的。比如说,在教学《三个儿子》时的一个片断:“既”…“又”的关联词教学。孩子对于关联词理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义范畴,而是下意识的生活运用的表现。我以课文为例“他既聪明又有力气。”让学生体会,“聪明”与“有力气”是一个人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所以用上“既”…“又”的句式,应该先以人为例,找他出两个特点,然后用上关联词,一句话内把他的介绍完。然后,我让班上的孩子找别人的特点造句,孩子们兴致盎然,课堂生成自如实在。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造句的过程,就是他们语言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成长的过程,对文章内涵理解得更深了。

总之,要想达到读出味、品出味、人情味和生活味,都必须靠教师的有效引导,并且还要多一点实在,少一点形式;多一些实效,少一些花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回归本质,上出语文课堂的“审美趣”。

总而言之,上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中的“审美趣”是提高有效教学语文教学乃至所有学科教学要遵循的规律,这也是新课改追寻的理念,更是时代教育的呼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积极建构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昕. 走向美的语文课堂——激活小学语文课堂审美因素的策略研究[J]. 小学教学参考, 2010,(07) .
 
[2] 刘俭国. “语文味”本质及课堂呈现[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1,(02) .
 
[3] 黄良娣. 语文课应注重语文味[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01) .
 
[4]  王飞. 论语文课的语文味[J]. 语文教学之友, 2010,(03) .
 
[5] 赵学娟. 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开展[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0,(07) .
 
[6] 向慧.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的审美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 2012,(03) .

 

作者:郑翔南

学校:福州市台江第五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