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林建华: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5/2/15 10:22:01

 

个性化阅读是强调独立阅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重视阅读的数量,鼓励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以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倡导独立阅读基础上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多元对话。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组织、点拨的作用,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彰显个性。

一、以本为本,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大有深意,体现了个性化阅读要以文本为本,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本。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与作者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和感悟。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内涵,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靓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用心灵感知文本,与作者和编者深入对话。根据不同课文特点,设计适合学生个性阅读的教学设计:如教学《草原》一课,在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等途径让学生对草原的风光、景色有个初步了解,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在课中我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指名学生说说读后感受。其次我一边播放视频影像一边让学生齐读课文,让学生在视觉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读后继续让学生谈谈此时的草原是怎样的?最后,让学生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样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美文、对照优美图案,再感悟欣赏。阅读中学生发现草原的诗情画意般的美、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领略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文中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二、充分阅读,开阔视野

以往,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自读自悟不够充分,缺乏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肤浅,语文功底不够扎实。语文课堂里学生读书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都被老师的繁琐分析和提问所占有,只局限于少数精读课文。这显然与语文课程标准不相符合。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要帮助人们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要实施个性化阅读,必须有足够的阅读量,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思考和实践中形成的。要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读整本的书,与名人大家对话,勤做笔记,勤思考,鼓励学生上网阅读信息,及时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佳作,以避免学生无所适从和不择而食。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多搜集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拓展,用大语文观把握课文,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阅读。在大量阅读基础上,去体验和创造,真正课内课外相得益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鼓励学生阅读语文教材里《课外书屋》中的推荐读物,每学期至少阅读1本名著,每人备一本笔记本,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背诵并抄录优秀诗文、摘抄课文内外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及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警句等,并适当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使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积累,增强语感。除此之外,在教学课文时,我针对性地选择与教材中部分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或相关文章推荐给学生去阅读。如教完《冬阳·童年·骆驼队》,我推荐学生去阅读《城南旧事》,教完《中华少年》,推荐阅读儿童诗集《长胡子的娃娃》,教完《少年闰土》,推荐阅读《故乡》……并每月利用一节课时间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活动,长此以往,让学生养成了多读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鼓励讨论,珍视体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阅读的促进者和对话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作者和对话者,教师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绝不能取代学生主体性体验。新课标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化反应。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老师对这些体验都不要轻易的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多一些引导,可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改变过去忽略学生的独特见解的做法,实现学生自主活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当好合作伙伴的角色,才能让学生积极讨论,发表观点,表现自我,张扬个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相启迪。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在谈及“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顾大局,识大体,有的学生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能改,有的学生则喜欢齐王,认为他敢于重用人才,赏罚分明,是个杰出的领导者。当谈及喜欢齐王时,有的学生对此观点却产生了质疑,认为齐王胆小怕事,处处事事都得文官武将帮他解决。此时,我既尊重产生质疑同学的阅读体验,又从齐王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后,齐王对他封官加爵这一方面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齐王的优点所在,让学生能大胆抒发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感受。所以,笔者认为应积极呵护,尊重学生阅读体验,不应用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灵性,提倡积极讨论,多重交流。这样能使其对文本解读中的体验趋于独特性和多元性,才能形成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适时点拨,正确引导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所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文化积淀不同,对于同一篇文章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这时候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但他们的观点未必正确。这时教师要准确把关,既尊重他们的个性展示,又不忽略文本承载的人文内涵,不能曲解和偏离阅读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与课程三维目标相悖,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着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避免了价值观上可能出现的误区。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如果有学生认为反正此时也没有别人在场,可以把这条鲈鱼留下。这时就要对学生做好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再如,教学《落花生》一文,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对桃子、苹果、石榴你有什么看法?有的学生结合竞选班干部,认为人的才华要勇于表现出来;有的学生认为做人要低调;而有的学生则把桃子、苹果、石榴做为花生的对立面。除了价值观点(第三种观点)出现错误外,怎样引导?

五、营造氛围,开展活动

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人体验,但这都是在学生积极参与下才能实现的。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目标为核心,构想新颖的方法,展开积极的活动,营造舒适的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如可将一次阅读课放在学校阅览室去上,让学生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去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想一想你觉得这些内容有什么好,这样同学们会很珍惜这次不同寻常的课,都会像饥渴的路人寻找到了甘泉一样。譬如,还可将学生摘抄的内容在黑板报或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他们互相欣赏和点评,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这样同学们阅读兴趣就会很高,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批评意识和独到见解。当然阅读课上,还可以开展角色阅读、句段品析、课文情景剧表演、古诗文朗诵比赛,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交流课外阅读的心得等活动。这样让我们的学生在舒适氛围中,亲历亲为,揣摩语言魅力,提高阅读兴趣。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评价中来,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也是思考的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在家里家长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内在动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作者:林建华

学校:漳州市长泰县林墩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