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玲 :书山有路“趣”为径
发布时间:2015/2/15 10:26:08
摘要: 人们常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作为劝学的格言,然而我更欣赏一个“趣”字。因为只要对学习感兴趣,你不叫他“勤”,他也会“勤”,即所谓乐此不疲。现代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证实:大脑组织在接收到感兴发趣的信息时,会分泌出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引起大脑神经兴奋的功效比吗啡大50~100倍。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关键词:“趣”自“学、情、练、美”中来
国家教育部最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表达能力。反思这些年来,为什么语文教学会如此高耗低效呢?其原因是复杂的。然而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语文教育越来越走向异化,厌学语文的学生越来越多,当是一个重要原因。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重情趣的语文教学经验,就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趣”自学中来
语文素养的形成、语言的积累,决不仅仅是字词句篇的积累,同时也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翻开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许多有利于语文积累的内容。我引导孩子结合板块的课堂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和其他途径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在课堂学习时,这些资料能开拓学生思路,使孩子们学习起来得心应手、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陶冶学生的思想,开启学生的心扉。
(一)入文本,活学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积累运用的实践活动是“办小报,迎国庆”。结合这一学习内容国庆节快到了,同学们有的自己动手,有的几个人合作,办起了形式多样的小报。在讲报,评报会上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办的迎国庆小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同学们用自己的笔端倾诉拳拳爱国心。小报里奥运健儿凯旋而归,航天人载史册……,一则则催人奋进的新闻,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小报里那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连绵起伏雄伟的万里长城,航天载人飞船升空的画面,都拨动你的情感心弦。在这样编报、写报的程中,学生不知不觉中把各种资料积在头脑中。在“祖国在我心中”的校作文竞赛中,同学们写作时左右逢源,尽情展现自己的才情与智慧,取得优异成绩。
(二)拓空间,展视野。
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我留出足够的时空,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预习积累成果的平台。你收集到哪些资料?这些资料帮助你理解了课文中哪部分的内容?你是怎么理解这些相关内容的?瞧,宋亚鸣同学展示的“太阳系的运行图”直观、充分地帮助我们理解了“但是地球不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同学们收集来的图片文字有许多,如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引发白血病和各种癌症、土地沙漠化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吞噬着人类生存的绿洲。各种农药是造成食品化学性污染的一大来源。1996年“海上女皇”号在英国威尔士海岸泄露石油,污染海洋,死了很多野生动物。工厂排放的废气正在危害着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工业垃圾(电视、微波炉等报废物堆积成山)数量大得惊人。水污染图中让我们看到工厂排放的废水杀死整个鱼群的画面。瞧,陈铭翔同学展示的“艺术家笔下环绕地球的太空垃圾”图,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美丽的地球变得污点斑斑,无数环绕地球运行的太空垃圾使地球变得疮痍满目,直让人作呕。“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学们在这样的创意学习交流中,对这一句子的理解迎刃而解。
二、“趣”自情中来
语文教学重在感悟、积累。在感悟文本、积累语言的同时,教师应该适时适地带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大语文”天地中,使40 分钟的课堂教学发挥出巨大的“魔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再创造,与作者之间形成立体情感体验。
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一文,同学正反方辩手针对“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和“地球之外没有生命存在”展开激烈的辩论。在反方处于弱势的情况下,黄元方信同学的一份《来自太空的报告》向同学展示1981年5月14日,两位俄国宇航员在太空与外星人打招呼问好经过的详细记录,这样有力的资料证据,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反方反败为胜。
这样学生争先恐后比读书,学习情绪高涨,读书投入,其表现欲、好胜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已深刻理解了文本深一层的启示。
瞧,这样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出去”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并带入课堂,促进了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进而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学生“个性化地阅读”,使学生能够主动、充分、自由并有创意地学习,实现生命的成长。
三、“趣”自练中来
学会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依赖于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的积累。记得有一则英国民间谚语说:“最短的铅笔胜过最强的记忆。”可见动笔是博采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爱生活,拓个性。
人教版小语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是围绕描写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的主题编排的,《桂林山水》中描绘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使人被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联系孩子们秋游去厦门同安影视城游玩的经历,我布置了作业“我爱厦门”秋游摄影比赛。我让学生在秋游活动中自已带照相机拍下自己最喜欢的镜头,冲洗出照片后选择自己认为拍得最精彩的照片,设计造型,并让学生动手在照片上写上“寄语”:方信同学在自己拍的壮丽雄伟的“厦门大桥”一景旁写着“走向美好的明天”(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郑冲同学在自己拍下的栩栩如生的“龙船”旁写着“戏龙船”(充满稚气)。黄佳红同学在自己拍下的“天安门”楼景旁写道:“祖国在腾飞”(寄托自己对祖国的美好祝福)。林捷同学拍下了华表下同学欢跃的情景,取名为“奔”(祝愿祖国人民生活更美好)。庄小奋同学给自己拍的雕刻着九条栩栩如生、欢腾缠绕的龙的屏壁取名“九龙壁”(历史的遗迹)。阿森同学拍下杂技团演员精彩表演的一幕,在旁边绘制栏写道“动感之城”。胡远红同学给金灿灿的皇帝宝座一景取名为“历史”(这是中国古代历史辉煌的见证)。宋亚鸣同学在美丽水中喷池一景旁写道:“天上瑶池”。天赐同学在雕龙刻凤彩绘生动的九曲回廊一景旁写道:“美丽的画廊”。桂呈同学在拍下的鲜花似锦的花园一景旁写道:“皇宫后花园。”瞧,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书本的知识,扮出了一片绚丽的影视美景。
(二)创活动,获体验。
我在讲完《当小记者》后布置的作业是:“小记者在行动”,让孩子们采访身边的人,过一把“记者瘾”,大家可兴奋了。小记者凌宇同学立即采访了一到六年级的部分同学,写下了的关于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的采访报告记录着:“……为了这次采访,我做了最充足的准备。不仅绞尽脑汁地思考采访问题、采访策略,甚至还登门拜访过几位专业记者。”多可爱的孩子啊!
孩子们在搜集处理信息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自己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四、“趣”自美中来
读书的目的在于积累,以“课外促课内” ——课内外互补,相得益彰。引导孩子由课内向课外扩展,课内引导,课外指导,在课内打基础,在课外求发展,使学生“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拓宽知识面,扩展阅读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孩子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它是用五彩斑斓的梦编织的;孩子们的童年是美丽的,它是由艳丽多姿的花串成的。在指导孩子们进行课外积累时,我让学生自己用眼去发现,用手去创造,用脑去思索,用心去体会 ,愉快地完成如花样童年一般绚烂的“采蜜”积累作业。
看,同学们精心采集来的知识花粉在“采蜜本”中酿造出了香甜的蜂蜜。佳红同学的设计有关青铜器的图片文字资料,自命题为《历史回忆》,寥寥几笔一条好看的花边展现在眼前,给人以美的熏陶。庄小奋同学在关于“火链蛇”“梅”的文字资料边配上自画的图片,那蛇红艳似火,那梅鲜红可爱,工笔之好,真令人钦佩。身患糖尿病的亦增同学摘录的“小草”精彩片断及体会:“我们的学习需要小草精神,我们的生活需要小草精神,国家的发达更需要小草精神。因此,我们要不怕困难,不被艰难险阻吓倒,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发向上,做一个生活的强者。”亦增同学正是有着小草这样的精神,使她克服病痛,在全国儿童绘画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佳红同学收集的交通安全标志图,让我们增长了交通知识。远红同学的“日记一则”让我们和她一起分享她心中的秘密。桂呈同学的“冯玉祥送礼”,使我们被冯玉祥将军那刚正不阿,为人直爽的高尚情操所折服。文文同学的“抓的就是你”等漫画让大家忍禁不住,捧腹大笑。三春同学摘录的歇后语妙趣横生。小倩同学积累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邹亦增同学学习的“日语学习起跑点”、“甲骨文——草书文字的演变”,内容之深刻,令人刮目相看,钦佩不已。孩子们在采蜜本上描绘出了一页页精彩的画面,留下了他们课外学习的痕迹。
美丽多彩的采蜜本既能深化课堂学习,又好玩有趣,具有一定挑战性,让孩子也像看电视那样上瘾,它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学生探求知识的触手,那些从孩子笔端涓涓流出的是他们的智慧,创造力和快乐的心境。现在,孩子们每天面对着崭新多彩,能激发他们智慧、创意的“采蜜”工作,禁不住从心底呼喊:“‘采蜜本’——我们爱你没商量。”我不由感慨:“我愿孩子们有一个欢乐的童年……让他们笑得更灿烂,更自信。”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进行迁移性练习时思维活跃、妙趣横生。这就提醒我们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要充分体现“三本”(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练得活泼,学得实在,低耗高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
作者:陈月玲
学校: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