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跳出“圈子”教语文
发布时间:2015/2/15 10:35:53
语文课程配备了专门的教材,就是语文书。然而,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若只是就书教书的话,必无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如何让语文课成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放开思想, 树立跳出“圈子”教语文的观念,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整合跨界资源,一举数得
小学阶段安排的各项课程的内容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关联,例如人教版第四册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是让孩子们夸家乡,而同册的《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的主题恰好是“我生活的地方”; 人教版第九册语文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是“遨游汉字王国”,而五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其中一课是《汉字与书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巧合还有不少,涉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美术》、计算机等多项课程。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兼教其他学科,这就为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进行同步关联教学创造了条件。在每学期初,教师浏览本年段及前后年段的各科教材,找出交叉点,将这些有关联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打包开展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二年级下学期时,我计划指导学生完成一道看图说话题《节约用水》,正好同册的《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中有一项内容为《保护水 节约水》,于是我将这两部分内容优化组合:先和学生一同学习《品德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们知道水的用处很大,而我国水资源不足,我们要从小养成保护水、节约水的好习惯。接着我出示看图说话题,让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写一写。结果让我惊喜不已:绝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准确地用上在《品德与生活》课中知道的“来之不易、紧缺、拧紧”等好词,说得头头是道。科学课中观察动植物,进行科学小实验等活动也都为语文课提供了很好的说话、写话训练素材,让学生有话说,有话写,同时也潜移默化了品德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有些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以和班级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相融合。人教版第十册语文课本中选用了《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等几篇根据中国著名古典小学片段改写的文章,教完这组课文后,我设计了“走进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系列主题队活动,包括举办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竞赛等,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到图书馆借名著寻找讲故事的素材,有的干脆让家长把四大古典名著从书店里抱回家读个痛快,有的集思广益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排练,有的心灵手巧制作表演道具……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再只是课本上的几篇古典文学名著的片段,而是十几篇,二十几篇,甚至是一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我还经常利用班队课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开展读书讨论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的听、说、读、写、搜集资料等能力均能得到训练和展示。
即便与语文产生关联内容的课程不是语文教师自己兼任的课程也不要紧,可以和相关任课教师进行合作。像人教版第四册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要求孩子们制作可爱的小制作,介绍制作过程后写一写。这项就可以和美术教师合作完成:在美术课上完成小制作,在语文课上直接指导说话、写话。而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则可将计算机课也纳入活动计划,邀请计算机课的授课教师成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特约导师,一起参与到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来。
跨年段、跨学科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兼顾,不但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节约了课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促进了语文课程的开放,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你说,这不是一举数得吗?
二、语文结合生活,物尽其用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过去不少语文教师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承,忽视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习语文仿佛只是为了应对那一场场阶段测验和期末考试,学习语文成了“苦差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并非只是一个仅供考试的科目,而是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认识社会,表达自已情感意愿的有力工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学生平时生病或有事,不能按时上课就需要请假。有一次,班上有一个女同学生病请假,她的舅舅是个记者,写来了一张合乎规范的请假条。我联想到近期生病请假的学生较多,而他们写来的请假条子五花八门,几乎没有一张是规范的,于是灵机一动,便利用此事,以这张请假条为例,指导学生写请假条。学生兴趣盎然,听得可认真了。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以后请假尽量自己写请假条。果然,这以后,我收到的请假条基本都能合乎规范了。
教完书信的写法后,我指导每位学生完成一篇作文《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要求在文中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我批改后,让他们将作文内容认真地誊写在信纸上,装进信封,贴好邮票,将这封信寄给了他们的父母。家长们收到了自己孩子写来的充满感情的信都十分惊喜和欣慰。
在组织各种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我更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习活动的范围拓展到社会领域。比如,在“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中,我布置学生在回家的路上和住家附近“抓错别字”——找找店家的招牌或墙上的广告宣传语中的错别字。学生们在这些一次次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语文的确是人们在生活中表情达意的有力工具,学好语文是多么重要。
总之,语文教学并无定法,广大语文教师应立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顺应语文自身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拘一格,摆脱学科本位的圈子束缚,不能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局限在语文课堂上,而要将语文渗透到其他学科的课堂,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致力于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让语文课成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将语文教学的路越走越宽。
作者:张安
学校:福州市教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