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萍:探寻“导入新课”的秘妙
发布时间:2015/2/15 10:12:50
精彩戏剧的序幕,能让演出更加跌荡起伏,优美乐曲的前奏,能让演出更加引人入胜。因为成功的新课导入就好比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声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所以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妙语连珠激趣法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就说山吧,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的泰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的黄山,有别具风情的华山,还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的庐山,这四大名山各有特色,亦各有奇观。就拿庐山来说,许多诗人在浏览庐山后留下千古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中山”……庐山云雾透着神秘,别具情致,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最有名的庐山云雾吧!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引人入胜故事法
选取寓意深刻、幽默轻松的故事,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最喜欢听故事了,当老师有有声有色地讲故事时,他们都会全神贯注地凝听。教师要善于抓住故事中的一些主要情节,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清清的溪水》一文时,课之伊始,我高兴地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想听?一天,大雨过后,小兔发现门前的小河河水变黄了,水浑浑的,她担心极了。于是,她沿着小河的上游走去,这时,她看见了大象和棕熊在拔树,生气地喊:‘你们为什么拔树?’大象和棕熊说:‘我们在比比谁的力气大。’小兔更气愤了。小兔生什么气?他们拔树和河水变黄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18课,自己读读。”
这样的导入充分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河水为什么变黄了?”“他们会怎么做呢?”学生脑海中浮现一个个问题,他们急切地想找到答案。在这样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学得积极主动。
三、不愤不悱悬念法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悬念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启动思维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结合所讲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制造矛盾,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即处于这种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得“愤”、“悱”的状态。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掌声》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创设了这样情境: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你给过别人掌声吗?(有)你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吗?(有)是呀,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更是渴望别人的掌声。现在请你们读读课文,是谁给了英子掌声?英子在得到掌声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这样设计疑问导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喜悦。
四、感同身受实践法
实践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自参加某项实践活动来导入新课。有的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活的缩影,这时,我们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而后再现情境,导入新课。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吹泡泡》一文时,我先带学生到操场上尽情地玩吹泡泡,学生吹呀,拍呀,玩得不亦乐乎。回到课堂,我是这样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吹泡泡吗?玩得开心吧?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冰心奶奶小时候也非常喜吹泡泡,她记忆中泡泡是那么圆润、透明而美丽。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学生在活动中,兴趣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时,他们急于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写的和他的亲身体验是不是一样。
五、生动形象直观法
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生动形象的歌曲、图片等,让学生从感知具体情境开始来学习课文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使学生对学习饶有兴趣,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很有帮助。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学生对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不太理解,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视频播放这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动画,配以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境,让他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陶醉在这种情境之中。这样进入课文的学习,学生会觉得自然、亲切。
六、触动心弦音乐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音乐不以语言,不以具体形态为媒介就可以打动人心,培养人的情操,这种力量不是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运用音乐导入新课,不仅能唤起学生产生无限想象和联想,展现美好的意境,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如教学二年上册《窗前一株紫丁香》一文时,我在课前先播放一曲充满浓浓师生情的《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顿时,音乐旋律在教室里舒缓地流淌,轻轻地流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欣赏音乐带来的奇妙视听效果时,那浓浓的师生情也深深地打动他们,引发他们的共鸣,他们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再以此为契机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充满款款情意的诗歌《窗前一株紫丁香》。
正是恰当地运用音乐这一媒介,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得到真切情感体验,很快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是多样的,导入新课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因班而异,灵活多样。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贴切:“‘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课堂的导入贵在创新,重在实效,要实中求变,变中求巧,努力让导入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需要,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作者:陈丽萍
学校: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