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玉:浅谈培养学生创新作文的能力
发布时间:2015/2/15 10:48:04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习作教学中,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鲜明的个性,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直接影响了作文质量。怎样为学生习作插上一双翅膀,培养学生创新作文的能力呢?
一、给学生一种兴趣,在习作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的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可见,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激发学生强烈的作文兴趣,让学生有一吐为快的欲望,而不是一种学习负担。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写,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如:我在指导写想象作文《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家》,我就通过创设虚拟的情境,帮助学生进入课堂角色,在表演中体验、表达。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假如有一天,当可怜的小女孩来到你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表演,入情入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2、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在是高科技网络时代,多媒体让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信息世界,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驰骋,写出更精彩的文章。如:为了让学生写一种动物,上课伊始,我先播放一段“动物世界”中的一些镜头,看着大自然中野生动物的野蛮、弱肉强食,听着背景解说员的解说,学生不禁一片嘘唏,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这节课的习作跃跃欲试。可见,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给学生一双慧眼,在观察中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使学生的写作练习更富有创造性,这样,学生写起行文来就会色彩斑斓。
1、做生活有心人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界形形色色,有写不完的人、事、物、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但如果不留心观察,这些素材就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走。巴甫洛夫说得好:“观察、观察、再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周围发生的事物,为习作提供活水源头。如:在教学生写《街头见闻》习作前时,我先给学生一个问题:留心观察车水马龙的大街,你发现了什么?习作课上,学生纷纷汇报:“我发现了有一个小女孩在耍杂技,表演不好,她的父母就鞭子相见,太可怜了!”“我发现了有很多人围在一起套圈圈,我觉得这是一个骗局。”“我发现了有个小伙子把捡到的钱还给失主。”“我发现了有一批红领巾在街头义务劳动。”......学生的回答令我欣喜,他们不是缺少表达生活的语言,而是缺少发现美。如果学生能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不就是一篇篇有血有肉的作文吗?
2、掌握观察方法
作文课上,即使是同一事物,我也常常要求学生移动位置,变换角度去认真观察。如在教学古诗《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让学生说说作者是站在什么位置观察,诗人移动位置,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观察角度的不同,映在眼里的景物也不同,写出的文章自然也不同。于是,在指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让学生自己选择位置,进行重点观察,结果文章内容完成不一样,千篇一律的现象得到了遏制,作文自然也就多姿多彩起来。
三、给学生一双翅膀,在想象中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适当的时间与空间,正如一颗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气候、水分等条件一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的训练。
1、抓闪光点,创新作文
在习作教学中,我常常抓住闪光点,稍一诱导,就能诱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凭借生活的经验和规律展开想象去构思,虚构出故事情节,创新作文。如《假如我是......》,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把自己想象成老师、市长、医生等,要根据这些人在社会上的作用去假想,假如自己是那一个角色会怎么做。这个题目的要求较宽广,也可以假想成某一物体,可根据童话的特点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在想象中创新作文。
2、抓空白点,续写作文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内容都留有空白,这种文章是进行想象思维训练的好素材。教师要抓住这些文章空白点,来续写作文。学生可以根据某篇课文的内容进行想象发挥,既可以充实故事的情节,又可以补充故事的结局。我们用“千枝万干不离跟”来比喻续写,就是说,续写要符合原文中的中心思想。如《穷人》的结尾只写到“桑娜拉开了帐子”就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极易使学生思绪万千。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进行推测和想象。上完课后,我布置一道课后练习作业:《桑娜拉开帐子以后》,设计以下的问题来作提示:
①西蒙的两个孩子醒来后会怎样?
②西蒙的两个孩子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会怎样?
③西蒙的两个孩子长大以后会怎样?
我批改时,发现十多个不同的结局都烘托了一个主题,即在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苦人民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助。通过续写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
四、给学生一片土地,在积累中
著名作家茅盾曾说过:“身边当时时刻刻有支铅笔和一本草稿薄,无论到哪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思,随时记下来。”积累,功在平时,只有让学生多积累,才能文思如涌,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妙笔生花。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积累语言,给学生提供一片沃土,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1、博览群书,广积词汇
俗话说:“巧妇难煮无米之炊。”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学生知识贫乏,词汇缺少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和书交朋友,激起学生读书的愿望。要给学生搭建读书的平台,在班上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凡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都可以让他们尽情地读。但是,如果学生走马观花地看,对文章的内容也是囫囵吐枣,那就不行了。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把课内外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甚至把它背下来,在写作时可以随手拈来,能灵活运用。
2、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素材,这样写起的作文才会鲜活、生动感人。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如在植树节,为校园种上一棵树,让学生了解绿化的意义。母亲节,让学生亲自为妈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让学生懂得感恩。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要求学生写一篇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走进大自然,开拓学生的视野。大自然是学生笔耕的沃土,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学生写作的好素材。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生活的再现,只要抓住每一个有趣的镜头,习作也就不难了。如《写一处景物》,我组织学生留心去观察身边的一处景物,如田野里、小山坡上、校园的一角等等,这些都可以做为习作的素材,学生写起作文就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种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文教学任重道远。但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教师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养成学生积累的习惯,给学生习作更广阔的天空,让学生在习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作者:张兰玉
学校:莆田市涵江区塘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