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林志辉:小学生作文中常见病句的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5/2/15 11:24:56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虽然老师在作文指导课上使尽浑身解数,可拿到作文本一批改,问题还是层出不穷,且不说作文的构思、选材,单就作文中的病句就已经够让你头疼了。那么,小学生作文中常见的病句有哪些类型呢,造成这些病句频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作文中的病句呢?本文主要从以上三方面,以学生平时习作中存在的病句为模板,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力争能够找到一些好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逐步消除作文中的病句,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病句  病因  策略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作文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虽然老师在作文指导课上使尽浑身解数,讲得口干舌燥,可当翻开作文本满心欢喜地准备批改时,不禁又犯愁了,且不说作文内容是否具体,构思是否合理,选材是否恰当,单就作文中的病句,就已经够让老师感到头疼而又无可奈何了。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1〕如果学生作文中语病连篇,如何能做到“文通字顺”,如何能将自己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和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又如何能与他人无障碍地交流。因此,对小学作文病句进行研究,是一个极富挑战性而又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于是,我针对我校各年级学生,以他们平时习作中存在的病句为模板,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

一、小学生作文病句的类型及所占比例

什么是病句?高葆泰对它的定义是:“病句,顾名思义,就是有毛病的句子,没有把意思正确地、通顺地表达出来的句子。”〔2〕他认为病句包括思想内容方面的病句和语言应用方面的病句,语言应用方面的病句又有不同的情况,有属于用词方面的,有属于造句方面的,也有属于标点、修辞方面的病句。

病句是小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常出现的的问题,为了弄清学生作文中具体存在的病句情况,我收集了我校学生上学期的作文本,从中搜集到两百例病句,具体像1、我去爬了日光岩,那里的景色真是难忘的一天。(主宾搭配不当)2、妹妹想吃糖,我说了一句‘不许吃’,就把她吓得屁滚尿流。(褒贬不当)3、我看着窗外,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迅速地向车后退去。(异句杂糅)4、这两天为了教师节要送老师什么礼物而忧愁着。(缺少主语)5、好像所有一切的事情都明白了。(重复啰嗦)6、我的学习感到比较紧张。(谓宾颠倒)7、王老师的脸上已经布满了一点皱纹。(数量上矛盾)8、身体要好,能否坚持锻炼是一个重要条件。(不合逻辑)9、春天来了,到处融融生机。(更改成语)10、弟弟在偷吃零食,我要给爸爸妈妈说。(闽南语迁移)等等。

学生作文中的病句可谓千奇百怪、多种多样,我进一步把这两百例病句进行归类,发现其中错误的类型主要包括搭配不当或用词不当、结构混乱或异句杂糅、成份残缺、重复啰嗦、语序颠倒、自相矛盾、不合事理或不合逻辑、生拆或生造词语这八种类型。我又对这些病句进行统计,以200句为准,其中搭配不当或用词不当的有42句,占21%;结构混乱或异句杂糅的有28句,占14%;成份残缺的有25句,占12.5%;重复啰嗦的有21句,占10.5%;语序颠倒的有18句,占9%;自相矛盾的有15句,占7.5%;不合事理或不合逻辑的有12句,占6%;生拆或生造词语的有9句,占4.5%。这八种类型加起来总共占了85%。在调查中,我还发现一种比较特殊的病句,是由于方言(闽南语)迁移引起的语病,这种类型的病句在学生作文中所占比例也比较高,我也进行了统计,占了7%。

二、小学生作文病句产生的原因分析

通俗地讲,语病是在语言的实际运作中,违背语言规范的一种现象,病句就是一种不正常的、非规范的语言形式。为何会出现病句这种语言失范现象呢?这是由于人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未能全面掌握这种语言的规律,说写者缺乏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对语言单位的搭配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导致句子成分的搭配违背逻辑事理和语法规则,使语句丧失了正确表意的功能,就会产生语病。由此看来,学生所造出的病句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学生对句子的概念模糊,对语言的理性认知能力不足,理解和运用词句的能力也比较差。

那么,导致小学生作文病句频繁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具体分析如下:

1、受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影响导致的语病。

小学阶段的儿童,其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活动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只有到了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步学会分出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判断。但是,即使达到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的思维水平,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对他们作文中的遣词造句存在着很大影响。

其一,影响他们对词语的理解,特别是对比较对抽象的词语的理解往往不到位,因此,学生运用词语进行写作时便容易出现用词不当、搭配不当等语病。比如,有位学生在习作《我的亲人》中写出这样一句话:“我亲爱的奶奶活到八十岁,就一命呜呼了。”当问及为什么用“一命呜呼”这个词时,他还挺得意地说:“老师,你不是说写作文应该多使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吗?‘一命呜呼’就是死的意思,我奶奶死的时候大家都在呜呜地哭,用在这里,多形象哦!”听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又比如,学生写道:“这个书包让人看了简直爱不释手。”“爱不释手”是舍不得放手,说明东西已在手中,而前面用“看了”,则还不在手中,“看”的动作与动作的结果“爱不释手”不相搭配,应把“看了”改为“拿着”。

其二,小学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成熟这一特点还导致他们在写作时,无视蕴含在句子中的抽象的语法规范,因而,便出现了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语序颠倒等语病。像A、一位大妈从洗手间的水龙头经过。(缺方位词,在“水龙头”后加方位词“前”。) B、《小池》的作者是杨万里写的。(结构混乱,去掉“的作者”,或去掉“写的”。)C、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九月下午。(定语之间颠倒,把“九月”调到“一个”的前面)等等都属于这种现象。

应该说,小学儿童这种过渡时期的思维特点是导致他们作文语病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

2、因语言迁移而造成的语病。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的学习或新技能的掌握所产生的影响。这里要说的语言迁移是指一个人原来已有的语言习惯对他今后在口头或书面表达时所产生的影响(不良影响)。语言迁移的形式很多,如:口语习惯迁移、方言迁移、职业语言迁移等。

闽南地区的人经常会这样说:A、“这本书我有看过。”B、“这件事我很兴趣。”C、“我们来去玩游戏。”D、“我饭吃完了。”E、“今天的作业我写还没完。”F、“这本书我买了十五元。”等等。这些都是方言(闽南语)迁移造成的病句,这种病句由于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语言习惯形成的,比较难改掉。以上正确的表述应该是:A、这本书我看过。B、我对这件事很感兴趣。C、我们去玩游戏。D、我吃完饭了。E、今天的作业我还没写完。F、我买这本书花了十五元。

又比如,几个学生一边吃饭,一边谈论着一本很厚的书,突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这稀饭真厚。”很显然,他要说的不是“厚”,而是“稠”,他把刚刚用来形容书的词语,用到了稀饭上。这就是一例很典型的口语迁移所造成的病句。又如,有一次上课,我正在请学生回答问题,一个学生喊道:“老师,第四组没被叫到半个人。”我提示:“有‘半个人’的吗?”学生一愣,接着改口:“第四组一个人也没被叫到。”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口语习惯造成语病的例子。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句话不离本行”,则是职业语言的迁移。

3、对虚词理解不当、分辨不清导致的语病。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虚词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其中最容易用错的虚词有介词、连词、助词。

介词使用不当。介词对小学生来说是最难分辨的。比如,A、星期一早晨,我们对着东方升起了国旗。B、路边的花儿在向我微笑。C、她拿起彩笔,为娃娃头上添了个樱桃小嘴。每个介词有自己的范围,“对”表示对象,“向”表示方向,“为”是表示目的。A、B两句中“对”和“向”混淆使用了,应调换。C句中“为”后面紧接着应是表示“谁”或“什么”,但此处不是表示“谁”的词,而是表示位置的词,因此,与“……上”相应的介词应该用“在”。

用错连词。如:A、因为他生病了,但是他坚持来上课。B、“你知道我也十分爱好唱歌,而且唱得很好。”每组关联词都有固定的搭配,A句中前后显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所以A句应使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B句中“而且”表示递进关系,但是前半句和后半句并没有递进内容,可把后半句改为“而且知道我唱得很好。”

助词使用不当。小学阶段最常用的助词是结构助词“的、地、得”,而这三个字在句子中读音相同,都读de,学生在使用时常常会因为分辨不清而乱用一通,结果出现了“美丽地田野、高兴的笑、跑地快。”正确的应该是“美丽的田野、高兴地笑、跑得快。”我们可以教学生这样记:“的”字用在定语后,名词前;“地”字用在定语后,动词前;“得”字用在补语前,动词或形容词后。

4、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而引起的语病。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着,新鲜事物也在不断地涌现,而人们的认知能力却是有限的,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小学生,知识面比较窄,在某些方面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因而出现病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比如,A、“太阳绕着地球转。”B、“月亮在天空中跑来跑去。”C、奶奶的眼眶里布满了泪珠。正确的应该是A、地球绕着太阳转。而B句中月亮是不可能在天空中乱跑的,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只能是慢慢地移动。假如学生有这方面的自然知识,就不会出错了。而C句中,泪在眼眶里是不可能形成泪“珠”的,只有在掉出眼眶时才有可能,学生如果懂得这些,也就不会出错了。

5、生拆、生造词语而产生的语病。

学生在表达时常会在无意间把一些词语拆开了来说,于是出现了“劳起动来”、“考不好试”、“报了告”、“立了个正”这些似通非通的说法,因而造成了语病。

生造词语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比如,形容“形势”的词有“优势”“劣势”,但有的学生却任意凑出“胜势”“败势”两个词。又如,有的学生喜欢简缩词语,把“良好愿望”简缩成“良愿”,“委曲压抑”简缩成“曲抑”,让人费解。再来说说成语,这是在千百年的语言交际中,千千万万的人从零散的词汇中,从历史事实、人文典故中,高度凝炼而成的、相对固定的一种词组。而学生们喜欢创新,自作主张更改成语,以为既有“出口成章”,就可以来个“出口成脏”,既有“用心良苦”,就可以来个“用心不良”,既有“莘莘学子”,就可以来个“稚稚学子”,结果大错特错了。  

三、消除小学生作文病句的策略和措施

分析了小学生作文中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探讨了小学生作文语病频繁出现的原因。那么,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该怎么做,才能尽量减少甚至消除学生作文中的语病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持讲普通话,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我们生活在闽南地区,方言对我们的影响尤为严重。尤其是在在农村,人人都讲闽南语,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养成讲闽南语的习惯。他们仅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下课后、放学回到家里时,便又开始讲闽南语了。而家长呢,很多文化水平都不高,没有讲普通话的习惯,他们平时在家中都是用闽南语与孩子交流。平时讲惯了闽南语,很多学生在用普通话表达时都显得比较生涩,常常会夹带着一些方言土语,甚至在遇到不懂得用普通话表达的语言时,他们干脆直接用方言代替。这使得学生在写作时方言语层出不穷,表达很不准确,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的质量。

因此,我们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平时在与学生接触时,要坚持用普通话与他们交流,并且要求学生之间也要讲普通话,鼓励他们回家后也主动用普通话与父母交流,甚至当父母的小老师,处处营造讲普通话的氛围。同时要告诉学生,当遇到不会用普通话表达的语言时切勿用方言来代替,而是要大胆地问,虚心地学,养成讲规范语言(普通话)的好习惯,为他们的作文写作垫定良好的基础。

2、鼓励学生多读多写,训练学生的语感。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给语感下过一个简单的定义“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一个人语感强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就提高了,从而作文语病就相应减少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读多写的途径来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多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对这条途径的形象概括。读多了,词语、句子的含义,语言文字的规律等信息就会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当我们想把内心的想法或情感表达出来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词语、句子就会以恰当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语言信息呈现在笔端,便成了书面语言。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等等都可以,只有让学生通过多读,不断充实大脑中的语言信息库,等到作文训练时,写出来的语言才能正确、通顺。

多写。读是吸收,写则是倾吐。阅读能积累语言,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我们进入写作状态时,大脑中的语言信息库便激活了,里面的语言信息就像整装待发的士兵,随时听候我们的调遣,要提高这些士兵的作战能力,就必须不断地让他们得到训练,即多写。写多了,对语言也就越发敏感了。语感增强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就提高了,作文中的语病自然就减少了。

3、养成写完后反复阅读、修改的好习惯。

根据我的观察,学生一般写完作文后就直接交了,没有经过反复推敲修改,这也是导致学生作文中语病层出不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通字顺。”〔3〕要消除作文中的语病,关键要使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反复读,找出语病。要修改语病应先学会辨别语病,怎样辨别,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反复阅读。一篇作文写好后,学生要反复读几遍,凭借自己的语感,捕捉到怀疑的句子,再根据自己掌握的病句知识,判断病句的病因,确定了病因以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此,从三年级学生开始写作文起,我们就应逐步培养他们通过反复阅读,辨别和修改作文语病的能力。开始训练时,学生找到的语病可能很少,还有些学生可能很难独立找到自己的语病,对于这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进行单独地指导。

教给一些修改的技巧。当学生找出语病后,教室应着重指导他们学会修改,要让他们明白,修改病句是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情况下,把错处改正过来。学生找到病句,确定了病因,接着就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因,用不同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通常的修改方法有: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等几种。这要在教学中具体指导。修改之后还要让学生再读一读,体会一下句子意思是否符合自己的本意,是否正确、明白、简要,语感是否合乎我们的语言习惯。养成这样的修改习惯,学生作文中的语病就能大大减少。

4、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的语病,进行讲评分析。

通过以上的准备和训练,学生的作文病句明显减少了,学生也具备了独立修改自己作文病句的能力。此时,教师还不能放任自由,不闻不问。

因为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领悟得那么快,有些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是同一类型的病句反复出现。这时,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这种情况,及时进行讲评分析,为学生分忧解难,让其他同学以此为戒,当然这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讲评。而如果全班同学在某一时间段,作文中都出现了某一类型的语病,教师就要及时抓住一些典型例子进行讲评分析,为学生们指点迷津,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语病。

经常进行这样的讲评分析,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作文中的病句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学生作文的质量大大提高了。

以上是我对我校学生作文中存在病句的一次调查研究,并且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我想将会对我以后的作文教学有所帮助,有所启发。也希望我的这次调查研究能对正在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同仁们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病句及其分类研究》,福建泉州马甲中学,林世铨

2.《语言规范研究──虎尾国中89学年度作文为例》,铭传大学应用中国文学系,庄雅淳、高佩君

3.《小学教育心理学》,章志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现代汉语基础》,陆俭明主编,北京线装书局

5.《中国小学生错别字·易错词·病句手册》,张立荣主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6.《现代汉语常用词辞海》,倪文杰,刘家丰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7.《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志辉

学校:泉州市永春县桂洋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