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珍: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发布时间:2015/2/15 11:29:50
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新课程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大自然中寻找活动内容和主题;由课内引向课外;从一些热点问题中生发主题,回归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实践能力
一、前言
陶先生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1]他认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提供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地解决。”他主张“社会即学校”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去获取知识、去服务于社会。所以,在今天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更新观念,大胆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革新,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贴近儿童的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周围环境,使孩子从“我”的世界,跨入更广阔的周围世界,拓展想象和思维空间。这样的学习才能是生动的、互动的,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获取方法、掌握知识、发展情感。比如我校三年级设计的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是《找春天》,老师先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文章歌曲、诗词对联、图片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寻找春天,借助欣赏影片和照片来赏春,拿起自己的笔写春,用诗词歌赋和对联来歌颂春天,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准备充分,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入课堂,使想象飞起来,语言思维活起来。这次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写《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在学校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后,可让学生到街头去宣传,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将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与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作文,引起自己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辨别,去“用心体会”,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又如在《成语擂台赛》这一实践活动,可以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成语,在实际生活中找寻应用成语的途径和范例,有一定积累后,再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慧眼识错”“成语接龙”“巧填表格”“趣填成语”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对这一中华文化瑰宝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它的踪迹,纠正生活中用错成语的现象。
(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到更丰富的学问。” [2]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应把“课外”途径视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的桥梁。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课外调查研究,去水利局、气象站、环保局了解情况,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地球和环保的知识,而且锻炼了能力。五年级课本中有一篇说明文《鲸》,主要介绍了鲸的一些知识,内容浅显,通俗易懂。以往学生在学习类似课文时往往不太感兴趣,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呢?五年级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了以下相关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是搜集资料。课前组织学生阅读“海洋生物”的书籍,找一找鲸和其他海洋生物的资料。二是整理资料。鼓励学生把搜集的资料整理在读书笔记上,或办成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比一比谁做得好。在学习《鲸》时,学生因搜集到大量的资料而显得兴趣高涨,每当读到一个知识点,学生就会把自己学到的课外知识融入课堂。如:当课文中谈到“鲸的一个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时,有的学生就向大家介绍说“我了解到一只普通须鲸的舌头,就能炼出2000多公斤鲸油,能供应普通的一家人食用40年”。同学们还争当“海洋知识小博士”,把自己了解到的其他海洋生物的知识讲给大家听,课堂的气氛热烈,师生共同增长了不少的知识。
为了鼓励学生的这种学习劲头,进一步引导他们开阔视野,老师还带领同学们到水族馆,以“喧闹的海洋”为主题继续开展对海洋的研究。这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高涨了,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参观访问,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以热点问题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而这些正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如针对美国发动的系列战争,我们可开展“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撰写和平倡议书,“保卫家园”演讲比赛等形式,表达自己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声。我们还借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充当小记者,用心观察,体验社会,校园的方方面面,感受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借此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学生对此积极性非常高,找到很多焦点,如 “中日钓鱼岛之争,我们该做些什么”, “关注十八大”,“如何防范甲流”,“零花钱怎样用”,“看电视好不好”等。热点话题选出以后,大家集体讨论进行筛选整理,找出最为热的问题准备进行访谈,让学生在相互的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
前一段时间,校园内争相传送着颇受社会各界争议的童谣,一些内容不够健康的童谣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借此时机,六年级的老师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达成共识,那就是这些文章虽然琅琅上口,但是内容不健康,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们又编出了许多语言优美,内容健康的童谣,一些学生也萌发自己来写童谣。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开展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写好童谣,老师也适时进行了指导,结果真是出人意料,学生涉及的题材各种各样,学生们从孩子独特的视角描写出了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广阔的想象天地,有反映学习、劳动、生活情况的,有反映环保的,有反映家庭生活的等等。这些内容朴实、琅琅上口,出自学之手的童谣倍受学生的欢迎,很快就在学生中传播开来,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回归本位,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实践活动所谓的实践活动并不是单纯地依托课堂来单独训练,而是把活动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这就要求教师考虑如何活化教材内容,挖掘实践活动的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3]在学习中实践,经常开展真实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是激发、保持和发展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还要避免将语文课上成综合实践课、品德社会课、艺术课等,由此倡导的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丰富、灵性、和谐的教学情境,真正激发每个学生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享受学习,在享受中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丰富了语文素养。
课外实践活动所谓课外实践其外延很大,语文课外实践即小课堂与大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和能力,用敏锐的眼睛捕捉灵动的信息,填补课堂的空白。如我曾组织学生开展过“啄木鸟行动”,就是让学生去街头寻找错别字,然后说服群众改正错别字,再把当天的情况记录下来,丰富日记内容,回到学校后交流。在这实施过程中,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以积极的心态关注生活,关注祖国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参与交际,积极合作。同时经过交流,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这比空洞的说教、反复的训练更为直观,效果也更好。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理论支撑,这里不仅有理论层面上的传承、发扬问题,更有操作层面上超越创新的发展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建设并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把课内和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结合起来,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快乐地成长,同时也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林玉珍
学校:南安市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