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香:作文教学离不开点滴积累
发布时间:2015/2/15 11:52:46
摘要:教师作文教学成效和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都是循序渐进的,切忌急功近利,而是在于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生活积累和课堂积累,并且是随时随地的积累。
关键词:作文 教学 积累 点滴
在中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让我一度陷入了困境:学生怕上习作课,怕写作文,老师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好像束手无策。因此,小学作文长期以来陷入了公式作文、模式作文的深渊,对作文教学很不利,更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那么,学生的习作兴趣更进一步被消耗殆尽,习作的需要该从何谈起?
“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这是我们伟大的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可见作文之重要性。因此,在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也从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对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尝试。
一、积累生活点滴,生活就是课堂
“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要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斜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因此,我以为,要将生活引入习作教学中。所以,我经常带领学生精神满满地参与生活。不管是游戏、劳动还是访问等等,相对于局限在四方围墙的枯燥的课堂绝对来得有新鲜感,有吸引力。当学生充满激情感受生活时,生活反过来也馈赠他们创作的灵感,他们的内心世界起了波澜,就会产生鲜明的思想,获得生活的语言。比如,一次校园大扫除,学生们一个个挥着锄头,拎着水桶,饶有劳动的兴致,其中一个同学边指挥边玩起了游戏:面对当场某个同学的一个动作,或者一些表现,用两三句别致的话语形容他。说来也怪,这要在平时,一说到遣词造句,学生一个个头埋得低低,像是天要塌下来一样,可当天学生们一个个像换了样儿似的,边卖力地通水沟边抢着:我来我来!并且眼前有了真实的景象,学生们也果然比平时有话说,说的话语也真的生动形象多了。当时我就心头一震:学生被关得太可怜了!是啊!一个个孩子本来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我一直囚禁了他们原本活跃的思维,这也难怪他们作文课上低头不语。正是:不出灶拾柴,灶中羞涩。所以,只有真正大胆走出课堂,学生才有事可说,有话可说,如此学习习作应运而生,写作时兴趣盎然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活动可以为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供无限的空间,能够调动其所有的感官。这样的感官远比课堂上来得真实,来得丰富。另外,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是活动本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何不就在活动中,在一个视野开阔的环境中进行形式多样的写话表演、游戏或竞赛呢?学生接触生活,体味生活自然会产生许多主观想法,而在捕捉了大自然中最精彩,最有趣的值得回顾的场景时,他们开始深刻思考。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为他们写作开辟宽泛的材路。简而言之,现实生活就是学生最为真实的宝贵的课堂,留意生活的每一个精彩,并且把生活点滴积累起来,记下点点滴滴真实的感受,就能形成无限大的习作取材的宝库。
二、积累课堂点滴,让课堂生活化
谁也无法否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叶老先生说:“写作文就是为了是写出自己想要说的话。”以上内在力量就是“想说”,就是一种“表达的欲望”,有了内在力量的驱使,学生对表达才有兴趣。学生如果真对写作不怕,没有心理障碍,发自内心写,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想象和体会,那么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这便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情趣放在首位,使课堂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贴心的朋友,对它诉说衷肠。心中不快,通过作文宣泄,达到心平气和,通过作文诉说,心情恢复平静。学生既尝到了作文的甜头,又达到了练习写作的目的,学生身心受益,真是一举两得。所以,除丰富课外活动外,即使是在课堂上,教师也可多变花样教学习作。学生直观能力强,如能找到与之感兴趣的话题,随之让他们写出来,这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不应该永远是作文六要素。一次,在教学《陶罐与铁罐》这篇课文,在学生争角色表演完陶罐和铁罐后,教室里顿时涌起了浪潮,孩子们为自己的同伴精彩的表演给予如此的喝彩,让他们如此兴奋。这让我脑子一转弯:要是他们对写作也能如此热情,如此兴奋,多好啊!所以,我就尝试着在每次教学写作时,让他们先发挥想象,然后再上台把想象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如,在教学《教你学一招》习作时,我先让学生回家把自己的拿手本领再重复做一遍。第二天,我索性把锅、瓢、碗、盆、铲子什么的,都搬上讲台给他们做道具了,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直接操作起来了。我发现我一拿出这些东西,孩子们就无比兴奋,争着要到台上露一手。表演的人也因为有了道具,边演边解说,这样说出来的就不像平时单靠一张嘴时那么语无伦次,那么绞尽脑汁,且表情、动作、神态俱全,加上老师适时引导纠正、鼓励,观看的学生不时也插上一句两句,然后以《我的本领》为题目,进行作文训练。结果学生文如泉涌,积极性极高。在短短十几分内,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完成,且语言比往日规范多了,写的内容也丰富多了,有条理多了。写完孩子们还饶有兴致地读上几遍,并积极地投入到评价、修改与展示中。的确,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刚刚上演的那一幕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孩子的脑海,并且又是身边同学的表演,真实有趣,犹如看了一场电影,所以之后也就是沙沙的笔尖划动的声音······看似艰难的任务就在师生的说说笑笑声中完成了。当老师真正能把课堂转化成生活时,你会发现你的学生是那么真实可人,它会换来你会心一笑。
三、积累无处不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习作上的作用。平日里多引导学生和自己口头交流,这样不仅培养学生与老师的感情,还培养了学生与习作的感情,也鼓励学生多在同伴群体中交流、表达(特别是农村地区,扫除方言),在交流中要给予引导——不说病句,句子要通顺等等。对于那些胆子大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或者语言比较丰富的,可建议其动笔写下来,或者作为范文展示给全班学习,让他们知道作文其实是先说出来的,而不单是他们一举起就犯难的那把笔,说得好就可能写得好。这样,同时培养了良好的作文积累习惯,也树立了写作信心。这个信心对孩子来说一旦形成将受益无穷。
作者:陈淑香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北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