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刘金凰:如何读出课文的“美”

发布时间:2015/2/15 15:00:55

     

摘要:课文里的“美”无处不在,它体现在文里所描绘的画面,所刻画的情趣,所揭示的意蕴,而这些“美”都应该借助感性的有声语言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形象。通过读把课文中的画面美、情趣美、意蕴美表现出来。可要读出“美”来,需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激活脑海中的表象,调动起学生全身心的情愫融入到读课文当中去,达到文中有我,我中有文,文我相融的境界。该文就从“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读出课文的画面美”“让学生带上积累的经验,读出课文的情趣美”“让学生怀揣敬畏的心灵,读出课文的意蕴美”三方面论述如何读,才能让学生在心动、情动中读出课文的“美”。

关键词: 读;课文;美;学生

 

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普遍对课文的读重视有加,但“美”中不足。就现状分析,有的一遍又一遍反复地读,没有目的没有层次,纯属瞎读;有的指向空泛,如“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你能不能读得再有感情些?”“谁能读得比他更好?”等,抽象得让学生无所适从;有的读指令多而杂,这个重音那个停顿等技法指导,硬生生地肢解语言,破坏美感……扭曲了读的作用和意义,课文“美的容颜”暗淡无光,甚至香消玉殒。可读是课文教学的第一要务,重视读是必须的,不仅要多读,还要善读。读出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所刻画的情趣,所潜藏的意蕴,把课文的这些“美”通过感性的有声语言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形象,让课文中的画面美、情趣美、意蕴美浮现出来。但要读出课文的这些“美”,是需要讲究的,它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激活脑海中的表象,调动起学生全身心的情愫融入到读课文当中去,达到文中有我,我中有文,文我相融的境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撼、情趣的激发、情感的共鸣,陶醉于浓浓的课文“美”味中,身心获得无比的愉悦与满足,感受生命的意义。下面就结合学生实际、认知规律特点,论述如何让学生通过读,在心动、情动中读出课文的“画面美”“情趣美”“意蕴美”。

一、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读出课文的画面美

诸多课文文质兼美,所描绘的一个个画面栩栩如生,画面感很强。学生要是能边读边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语句中所描绘的情境,定能读出文本的画面美。可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往往出现一种纯碎孤立、枯燥乏味地进行词句的解析现象,忽视了了学生阅读过程中与文本对话的体验、感悟的过程。如第十册1《草原》这篇课文第一段所描绘的景色画面感很强,语句优美,意境令人向往与陶醉。教学时有些教师就直接拎出本段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解词品析,完全孤立了这些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妙用,更别提读出美味了。笔者认为,如此美丽的草原,有几个学生会去过,没去过又怎能感受到如此令人回味的草原呢?教师又怎能忍心硬生生地通过词句的解析而去破坏那境界——草原的美丽与纯净、博大与精深呢?因此,教学时最好能借助想象、联想进行整段朗读,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想象与作者融合在一起,并联结文本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文本的意境。在想象的基础上读,脑海中就会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色彩美、动感美、静寂美,多么清晰、多么惬意,多么令人陶醉。为了感受草原的美丽,教师让学生边想象边用不同的读法进行体验:第一次让学生大声读,读着读着,脑海中仿佛出现了辽阔的草原;第二次让学生用平时说话的方式读,语气轻柔了些,读着读着,脑海中仿佛出现了独特迷人的草原风光;第三次让学生用自己的内心独白方式读,读着读着,学生的情感被浸润了。这样的读,既有趣味性又能在变化中体味意境。在边想象边随着教师的熏陶性引读进入到无比畅快的境地,每一词每一句都在具体的语境中焕发着它的魅力。丰富的想象所再造的画面,勾勒出语句所描绘的意境。学生在想象读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犹如身临其境,达到景融于人,人融于景的美好境界。这种美借助想象的翅膀,伴随着读溢于言表。

又如第三册11《我们成功了》,教学时教师抓住了“喜讯传来,人们不约而同在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这两个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展开想象、身心投入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教师努力用自己的言语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切身感受,读到“喜讯传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时,教师激情引读,读到“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这个语句时,教师再次激情引读,教师那投入的神情,激情的话语,激起了学生读的情绪。这种注重情感的激发,并通过这些特定时空的想象,想象天安门广场上那人多、声大、歌响的盛大场面,学生在想象中边读边感受,读得激动不已,读得心潮澎湃,读得面红耳赤,读得心都拧到了一块,多美的境地。这样通过想象画面入情入境的读,比起费尽口舌、孤立地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更令人振奋,更能读出课文的“美”,课文就是在这种心动、情动中体现了它独有的魅力。读出课文的“美”就是这么简单,只需在清新处给它个温润惬意,在沸腾处还它个豪情万丈,这样的“美”是有生命的,美在心动处,美在令人振奋处。

二、让学生带上积累的经验,读出课文的情趣美  

很多课文都是反映孩童生活情趣的题材,这样的课文很容易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引发共鸣的。读的时候要是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定能读得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有些课文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虽然学生大多能够依靠多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但是要能读出情趣来,得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在脑海中再现生活情境。一年级是培养读的兴趣的起点,培养学生感受到读的情趣很重要。因此,为了让学生读出课文的情趣来,教师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行渗透培养。除了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外,还要从学生读的角度、文本的趣味点出发设计教学。课堂上让学生人人读起来,并带上生活中已积累的经验,融进读中,促进共鸣。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情感的这条主线,走进课文,并借助有声朗读架起课文与生活体验的桥梁,达到物我归一的境界。

如第一册9《影子》,篇幅短小且琅琅上口,童趣十足,同时还融合了关于“影子”的常识。教学前教师先组织“踩影子”的游戏,在游戏中积累经验,感受影子的形象,激发了兴趣和欲望。教学时,就以读作为学习全文的主线,以唤醒经验作为情感的支撑点。引导学生结合“踩影子”及养过小狗的经验,要求学生就借助这种感情经验读,进而很好地读出“影子”的情趣来。若是没有先前“踩影子”游戏的经验积累,纸上读影子,一定很难读出味来的。因此,教师创设一定有利的情境、氛围,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共鸣,比起简单的说教及指导读法、技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容易表达对应的情趣。这种有感而发地融进朗读,使情趣具体化了,学生真正地享受到课文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这是课文的“美”所在。又如第十册6《冬阳·童年·骆驼队》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教师指导感情读时,在学生没有体验和理解时就进行纯技巧的朗读指导,学生怎么读都读不出味,更谈不上感受那学骆驼咀嚼的样子的情趣美。要想读出课文中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美,没有已有的经验做基石,是很难实现的。倘若课前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动物之间趣事,交流学动物做什么的“傻”事等,再来读这段课文,一定特别有趣,心生愉悦。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由此可见,实践经验对读出课文的情趣美影响有多大,只要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有了自身情感之弦亲自体验后,就能很好的读出课文的美。

三、让学生怀揣敬畏的心灵,读出课文的意蕴美

 “文以载道”,课文承载着育人的特性,诸多文章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美好的情操等。过多的分析内容无法走进孩子心灵深处,而赤裸裸地直逼道理、空洞说教更令人难于接受,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借助有的放矢地反复诵读这一条道,让学生怀揣敬畏之心触及文本,拨动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弦,才能使学生浸润在书声里,受到熏陶与启迪。因此,在理解语言内涵、领悟语言技巧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借助朗读这一有声的语言去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显示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内涵,传达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哲理,不知不觉陶冶学生的情操。它往往比单纯的内容分析或生硬的灌输更使人易于接受,印象深刻。但是需依据教材特点,灵活、科学地选择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善读,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唤醒天性,悟出真谛,从中培养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觉察力。

如第八册17《触摸春天》一文,是一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优美的课文,要让学生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感悟作者揭示的意蕴。教学时,让学生在层次分明的读中体会、感受、感悟安静创造的“奇迹”,以“读”贯穿始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读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读中感悟盲童内心世界的美,在读中感悟文中的意蕴美。教师不断地创设煽情的语境引导学生读,如:春天在我们的眼里是多么多姿多彩呀,可在盲人的眼里却是一团漆黑,然而安静凭着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用心灵的眼睛看到了多姿多彩的春天,看到了整个缤纷的世界。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熏染下怀揣敬畏之心美美地读课文,慢慢体会安静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却用心灵触摸到了春天。当学生走入文本情感被激活后,再次引导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读,学生走进了作者,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敬畏之心油然升华,体味了热爱生活就能创造缤纷的世界的意蕴美。这种“美”如涓涓细流流进学生的心田,浸润学生美好的情操。教师并没有直接了当地告诉学生安静是怎样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就能创造美好的世界这样玄乎的意蕴,而是通过反复品读感悟,可谓“润物细无声”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此,读课文时,应该让学生在书声浸润下,用心灵去接触语言,以他们的视角对话于作者的心灵,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反复诵读、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的过程中,通过声音的渗透,情感的相融,使学生领略到课文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读书的热情,滋润于文本中美的意蕴,享受课文中浓浓的“美”。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范颖琼.从“课文味”谈开去.2013年7月22日下午,南师大厦门小学学科带头人培训班讲座(课件)

 

作者:刘金凰

学校: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