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江丽英: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运用误区与解决策略

发布时间:2015/2/15 15:10:26

 

摘要: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本文列举了语文课后作业的运用误区及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运用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创新尝试,形式上追求个性化,内容上体现多样化,提高课后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后作业 误区 策略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无论年级高低,学生总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可能语感差,而阅读能力较差;另一些学生可能语音能力强,而综合反应能力差;或者有的学生偏向形象思维,有的学生抽象思维突出,有的是家长教管不力,有的是智力先天不足等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日常语文课后作业的布置中,如何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理念,使课后作业真正发挥其更为科学化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思考的问题。

一、实践误区

1、作业内容“一刀切”,缺乏阶段性。如“背诵课文”,有的学生读都有困难,就别提背了。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智力水平的不同呈现出其学力水平的差异。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主动积极;有的学生被动消极的现象。这样,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就会受以遏制。

2、作业形式过于单一,缺乏新鲜感。有时老师还没说出今天的作业,学生已经脱口而出了。可见,学生已失去了对作业的兴趣,他们已经不再像当初接触母语那样,为说出一句话而自豪,为书写一个字而骄傲。教师只是简单地布置“抄写词语”或是“组词造句”,或是单元测验、试卷等,这些枯燥的简单重复练习,已日趋成为了孩子们的包袱,让很多人包括家长和教师面临着辅导和批改的压力,加上其他学科也有做不完的作业,孩子们变得不想做作业,或被动做作业。除了书面作业,很少有口头作业或听力作业,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3、作业布置大一统,缺乏针对性。很多教师认为作业量与教学成效成正比,认为作业做得多学生对所学知识就掌握得更好,但这样的作业布置,只是为作业而作业。尤其对学生已经掌握得较好的知识,不看对象,机械重复,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加重他们学习的负担,同时也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语文的厌学情绪。例如,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布置强化练习的课后作业时,不可以要求所有的学生做完背诵,这样一来,既不会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完成课外作业,又不能完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4、作业内容任务硬,趣味性不足。新课标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放在首位,但在实际中,很多枯燥无趣的语文作业已然成了学生的业余负担,这样的作业绝不能成功地吸引学生主动并乐于完成,也不可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反思与定位

误区的产生与教师缺少反思与创新意识相关。语文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有效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伸,课后巩固是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性环节。课后作业出现了问题,势必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家庭作业不应该是课内作业简单的量的追加,而应该是上一个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下一个知识的触发点和诱发点。如每册教材都有古诗的教学,它们之间就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人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课后作业的布置更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学生真正地动口、动手、动脑,以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尝试

基于以上种种,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响应新理念,科学地布置语文课后作业,让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动口、动手、动脑,不仅能与学生个人情况紧密相连,学到知识,也能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一)加强作业的层次化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各种水平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恰当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自我主动的学习。新课程也倡导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难以完成;太易,学生会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作用不大。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必须多层次,多差异,要树立“空间”意识,充分考虑每种层次最近发展区的差异,采取自主取向的策略,为各类学生设计难易适度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兴趣,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自由地在“作业超市”中找到合适自己的选择,从而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课文的语言真美,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三年下《燕子》)这样的作业,笔者将它分解成:(1)“句子”可以改成“语段”(2)“抄写”可以改成“抄背”。对于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抄写句子”,这就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使这些学困生易学、乐学;对于学优生,可以选择“抄背语段”, 这就适当拔高了要求,满足了他们挑战自己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强度不足”的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差异,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的作业的训练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吸收、探究知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而不感到困难,且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例如,在学完一篇课文以后,教师往往会布置学生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课外作业。对于少数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我让他们摘抄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熟读自己拿手的语段。对于学习程度中间的学生,我就要求他们用替换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的方法来完成作业。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读熟课文后,完全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既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又能起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作用。

(二)重视作业的多样化

人天生就有好奇心,这种自发的倾向会促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教师可布置给学生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探究作业,教给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建议以及带着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去合作完成多样化的作业。

例如,通常会有这样的想象题“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三年下《荷花》),我们可以设计成:画画儿或文字表述或是口语表达。学生有了选择的余地,就会有各自不同的作业呈现。毕竟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儿,如果只是局限于口语表达,就会遏制了他的主动性。再如,“我想对贝蒂说几句话,再写下来”(三年下《燕子专列》),这样的作业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改为“贝蒂会对我说什么话,你猜一猜”。这样的陌生感,会极大的刺激学生的思维,它出自课文,又高于课文,是对学生思维的挑战。

在组织课外活动中,更应该注重作业的多样化。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教师应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活动。比如,朗诵、唱歌、讲故事、自我介绍、作品展览,有针对性地培养骨干创力阅读角,进行课外情景剧编排表演或书法比赛等等,此类活动既可在班内各组进行,也可在全班、全年级、全校范围内进行,既可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也可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

(三)关注作业的生活化

生活有多宽,语言就有多广,而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课后作业时,应把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如在完成三年级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了解家乡的环境”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展示实物、展示文字、展示手机或相机图片,毕竟学生获取这些信息的方式与渠道不同。在完成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的习作中,学生可以展示情景生活剧、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把生活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进行个体表达或群体表达,展示“亲情”主题。

另外,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动手创设语言学习环境,把教材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在学习《月球之谜》(三年下)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在视频前,为之配解说词等。还可以悄悄地用手机或摄像机把自己家庭的开心聚会录下来,先观看再文字表述,让同学共同分享。

如此活学活用,把课本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由此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运用了知识,而且容易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及时地发现社会对自己所学知识的需要,激发他们学习母语的欲望。

总之,学生的性格、爱好千差万别,所受的家庭教育更是不同,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就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可以创设个性作业:交给学生一个主题,对作业的形式、具体内容,教师不作任何刻板规定,由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根据内在要求、个性特点或小组共性来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完成,并能充分享受学习与发扬个性的乐趣。

兼顾学生共性与个性的作业设计,强调实践操作性,更具综合与开放性。在赋予作业以“个性化”的特征后,可以使学生们不拘泥任何局限,利用生活闲暇时间尽量发挥特长,尽情施展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拓展延伸教材。而教师在学生面前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批阅者,而是学生完成各自作业的合作者、资料提供者、设计者和参与者,这是学生个性价值的关注与高扬,也是新理念的很好体现,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作者:江丽英

学校:南平市武夷山市星村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