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芳:重拾汉字之美,夯实语文之基
发布时间:2015/2/15 15:43:22
汉字是祖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中国灿烂文化的瑰宝。记得《中国魂》这首歌有这样的一句歌词:最爱喝的水是我们的长江水,最爱看的字是老师写的方块字。人们都知道,字如其人,字写的好坏常常反映一个人的素质。但是,在数字时代,越来多的人认为,现在学生的字写得好坏都无关紧要,不需要下大力气抓书写,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写字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认真地写字,可以形成审美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更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崔峦老师曾说:“字是一个人的另一张名片,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我们要让孩子静下心来写字,这是评估语文课质量的标准之一。”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加强小学生的写字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一、以乐激趣,点燃书写的情感之火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在写字教学中,写字是十分单调、抽象的活动,因此更要重视兴趣的激发。
1、分享故事,激发兴趣。
写字是单调的活动,怎样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呢?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之情。比如在教写“横”时,给学生讲讲山海关天下第一“一”字的来历;在教写“竖钩”时,讲一讲萧显踢钩的小故事…..当孩子们写字出现松懈的时候,适时穿插古代文人墨客勤学苦练的事迹和逸闻趣事,再如给学生讲讲“欧阳修沙地练字”、“王献之练字,用尽十八口大缸之水”、怀素“秃笔成家”等佳话。通过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学生就会被这些故事中主人公高尚的人格所打动,为他们刻苦练字的精神所感染,从而受到启发,坚定学生刻苦习字的意志和决心,在写字过程中个个表现得兴趣盎然。
2、形象感知,激发兴趣。
写字教学枯燥乏味而且比较抽象,教学中必须增强直观性,教师运用浅显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讲解,既加深了记忆,又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如教学基本笔画,可利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讲授书写知识,如点像瓜子,撇像竹叶,捺像个小脚丫等,结构有的似行人避让,有的像篱笆穿插。我和学生一起编了很多儿歌:一只手臂是短横,两臂打开是长横;脚尖踮起是悬针,脚尖放下是垂露;左手撇,右手捺;左小臂举起是竖折,右小臂放下是横折……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3、积极评价,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老师有着很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性 ,学生往往在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对自己的最初认识 。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星级作业评比法,每次作业给学生打红星,红星由一个到三个不等。学生写完作业,我都让学生进行评价,说说写得好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让学生把写的好的字画红花,最漂亮的、进步大的批“星星”,并在本子上盖小红花、笑脸等,并推荐优秀作品粘贴在班级的“优秀作业展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写字的兴趣。在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后,再让学生比一比,看谁的小红花、笑脸最多,满五颗星星的换取一张阳光卡,满十个笑脸换取一张阳光卡。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激发他们写字的兴趣,为以后进一步练好字注入新的活力。这样孩子们写字的劲头更高了,写字的兴趣更浓了,自然,写字质量也大大地提高了。
二、以境冶情,构筑书写的馨香之室
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书法也需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悟,使他们受到熏陶,受到感染,认识到习字的重要性,从而对习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所启迪。
1.媒体巧利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在丰富的图文材料的渲染下受到感情上的熏陶,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古代书法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王羲之的勤奋好学、赵孟祧的谦虚谨慎、颜正卿的坚贞不屈都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在学生写字时,我们经常选择一些古典、高雅的音乐,让学生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边听边写,音乐在耳边淙淙地流,写字就成了一种享受,学生们被这一种新颖的形式所吸引,放慢写字速度,潜心练字。这样,学生兴趣浓厚了,思维也活跃了,写字也就不再是她们的负担了。
2.环境美布置。
一个良好的写字环境同样能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为了让学生一进校门就能深深地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写字教学环境的布置,
(1)、粘贴写字的标语。比如走廊上可粘贴“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写漂漂亮亮中国字”,等标语,让学生从标语中体会到写好汉字的重要,更能从做人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写好中国字的自豪感。
(2)、展示名家作品。教师可选择一些书法家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如颜真卿的《州都督府长失颜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欧阳询的《九成宫》,王羲之的《兰亭序》等,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师生的优秀书法作品,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同时也能学习古典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3.作品多展示。
班级可以设立“书法园地”、“优秀书法作品栏” ,教师应经常选择学生当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书写漂亮的作品可以在这里展示,书写认真清楚的也可以在这里登台亮相,同时还可以张贴有进步的学生的作品。孩子们对此都很感兴趣,一下课就拥到那里去看一看,比一比,指指点点,比比划划。通过这种赏识性的展示,使每位同学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在班级中呈现出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从而引起他们写好字的追求愿望,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将学生引领到这样一个书写的馨香之室,用汉字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写字欲望。
三、以美导练,强化书写的基本功训练
1、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形态美。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美。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从具体的形象的象形字抽象出来,演化成简约精致的造型。因此汉字的笔画来自于图画又美如图画。汉字每个笔画都有意蕴, 比如“点”有飞驰之美,如“高峰坠石”; “横” 有庄重之美,如“列阵排云”; “竖” 有苍劲之美,如“万岁枯藤”。再比如 “火”,同学们看像什么呢?孩子们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此时再播放火的画面,生动的比喻,加上形象的画面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态美,更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产生形象的记忆,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
由此可见,学生练习写字,虽然还不能深入理解写字的审美心理奥秘,但学生的感觉是十分敏锐的,一旦从写字中享受到美感,写字的审美能力将得以提高。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汉字的结构美。
汉字的结构变化多样,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明确各部分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和准确的位置,如: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同等。
在教学中,我一般让孩子们记住几个写字小窍门:上下结构的字,上紧下松,如“奇”字,上面写得紧凑一些,小一些,下边的“可”相对而言宽松一点,大一点,才能拖住“大”;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如 “晴”字,左边的“日”写得小一些,右边的“青”可以稍微松一松,整个字就会显得漂亮。
再如左中右结构的字,就要相互避让,写得窄而长,如“湖”“树”,我就和孩子们开玩笑说:这些字可是很爱美的,你把它写得太肥了它可不喜欢,要帮助他们减减肥呢。又如上中下结构的字,三部分的避让原则也很重要,因此都不能写得太长,如教学“蕉”,我会对孩子们说:“蕉”就像一个汉堡包,三层要叠好,如果哪部分太大,这个汉堡包就没人敢要了。
通过这样生动的比喻,孩子们都能较好的注意起来,整个字的结构安排比较合适,在书写时做到比例恰当、匀称美观。
3、引导学生领悟汉字的运笔美。
汉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即点、横、竖、撇、短撇、捺、钩、提,古代书法家王羲之创造了“永字八法”,对后人书写启迪很大,影响深远,教师可参照“永字八法”的训练方法。学生掌握了基本笔画的写法,进而学习笔画的其他组合形式也就容易多了。例如:教学“口”,“口”字很简单,写起来却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运笔方法,学生写出来的“口”字,四四方方,很难看。我引导学生观察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有了形象的视觉感受,再让孩子说说这“横”像什么,“竖”像什么, “口”字在孩子的心中,变得生动可感起来,已经不再抽象了。学生写字的热情充分激起,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在教学写字的运笔方法时,还可以编成顺口溜:“小小一点要点好,提钩尖折要有角,学会顿笔很重要,运笔轻重要记牢。”等等,学生背着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听着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这样寓教于乐,学生既掌握了运笔方法,又增添了情趣。
四、以严促行,养成书写的良好习惯
从一年级开始就一直强调的写字姿势,“三个一”孩子们是耳熟能详的: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但有时理论与实践还存在一段距离,孩子们都会讲,也会背,但并不带代表他就能做好。因此,教师在每一天的课堂当中,写字姿势仍是需要强调的重点,丝毫不能忽视。如何让学生落实“三个一”,养成书写的良好习惯,我做以下几点思考:
1、握笔姿势是关键。
有人说,字写不漂亮,很大程度是写字姿势的原因所致。这话不无道理,但归根结底,写字姿势不漂亮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握笔的姿势没有正确,也就是所谓的“一寸”没有做到。我也注意观察了班里孩子的握笔姿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观察中,我发现有些孩子握笔时离笔尖太远,有些孩子却太近,说到底就是没有正确理解“一寸”到底是什么意思。同时我也发现,有的孩子大拇指和食指交叉得太多,于是不能很稳地把笔捏住。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导致孩子写字不漂亮的很大原因。
那么,正确的握笔姿势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其实,“一寸”指的就是:大拇指和食指捏在离笔尖约三厘米的笔杆上,正确握好笔后,虎口应该是围成一个小圆的,也可以在“三个一”后再加“一个一”,那就是“虎口围成一个圈”。
2、写字坐姿很重要。
写字坐势记牢“两个一”即可: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在教学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孩子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着写着头就低下去了,这是很普遍的一种情况。
因此,在写字姿势上,教师必须要再次高度重视,并不停地提醒孩子。我把写字的具体要求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练字前,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师生一起边背诵《写字姿势歌》,边表演:“头正肩平脚立正,手离笔尖要一寸,眼离桌面应一尺,身离桌边隔一拳,三个一字要记牢,养成习惯最重要。”孩子们在轻松诵读的同时,也牢牢记住了写字姿势、执笔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他们写字的姿势也就规范了。
俗话说:熟能生巧。掌握书写技能离不开练习,只有坚持这样的严格训练,学生才能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勤于练习须坚持。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让学生把字写好,必须勤于练习,长期坚持不懈。因此,为了让学生写好字,养成爱写字的习惯,在写字教学时,除重视上好写字课外,还要特别注重坚持天天练习。下午学生到校让学生练写四、五个刚学过的生字,他们颇感兴趣,老师当场指导,逐一面批,写的好的同学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既纠正书写中的错误,又让他们练习,学生看到自己练字本上的五角星逐渐增加,信心更足,兴趣更浓,学生对写字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书写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绳锯木断非一日之功”, 重拾汉字之美,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是不够的,广大小学教师应合力从小学阶段抓起,搞好写字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我国的汉字书写艺术也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弘扬。
作者:陈小芳
学校:福清市滨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