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松:浅谈提高课堂小练笔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发布时间:2015/2/25 8:54:0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堂小练笔”已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但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如何有效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又成为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新课题。本人就怎样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谈谈自己如何提高小练笔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取法范文,借鉴仿写
儿童的创造是从模仿中开始的。对于起步写作的儿童,示范引导更为重要。模仿,使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到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为作文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安排创造有利条件,学生有“样板”引路,思路清晰,逐步掌握写作方法,从而进一步享受到创作的乐趣。
仿写可以是句式的仿写;篇章结构的仿写;表达方式的仿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仿写;环境描写的仿写等等。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才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才能有意识地去炼词锤句。
无论那种形式的仿写,都要根据儿童的思维发展,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要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模仿要防止儿童依“葫芦”画“瓢”,做到仿中创新。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成长,模仿不再是范文的临摹与翻版,而是有所创造,逐步提高。教师可通过范文,启发儿童,同中求异,找到自己的思路。
二、把握时机,适时导写
课堂练笔时,教师要选择读写的最佳结合点与训练的最佳时机,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更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要说。
1、导在学生动情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每个学生阅读语言文字材料后,都会在心灵深处产生一定的触动,萌生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及时把这些感悟写下来,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入理解,同时培养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如教学《掌声》一课,在理解了两次掌声含义后,我是这样开启学生的思维的:假如英子此时就在我们身边,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英子,你又想说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话题,写下你此时的想法。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把教材中“此情此景”变成了“我情我景”,让学生敞开心扉,直接与人物对话。请看学生交流时的话语:“英子,只要战胜自己,你一定会微笑着面对生活和未来的!”“谢谢大家的掌声,它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我永远会记住这掌声的!”……这些话形式活泼,个性飞扬,是学生真情的流露。
2、导在深刻感悟处。许多课文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达了浓厚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学生一旦深刻体会到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就会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时只要老师适当点拨启发,学生就会调动生活积累和词汇积累,将思想火花记录下来。比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学到父亲要求儿子把大鲈鱼放掉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了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我该怎么做?”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异常活跃。大家对这位父亲在道德面前是与非的选择肃然起敬。“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深深地镌刻在孩子纯真的心里。随后引导学生把讨论后的感悟记下来,“润物无声”地达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结合。
3、导在情节留白处。有些课文的某些情节常常会留有空白,在艺术创作上会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好的机会,在阅读时,需要对这些地方作补充,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具有一双“慧眼”,挖掘出课文言已止而意未尽之处,从而创设情境,找准训练点,进行课堂练笔的话,对学生学习课文是很有利的。既可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因材施教,分层练写
新课标将教师的作用定位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个体之间在语文学习水平上的差异,作文重在“练笔”,练笔的形式多样,其训练方法也不同。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学生的兴趣、爱好、经历各异,写作的基础和潜能也各有不同,所以,在实施课堂练笔时要照顾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体,在指导练笔时要讲究层次性,因人制宜,分层练写,以优化“小练笔”的效果。同一内容的写作训练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同样,学生的作文水平不同,即使采用相同的方法训练,也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学完《荷花》一课后,老师让学生仿照该文写一种花卉。对基础差的学生,要求仿照荷花姿态美的句子写一种花的姿态。对基础好的学生则要求依照该文的写法,从“香味→叶→花→感受”几方面,写熟悉的一种花卉。
四、赏识激励,以评促写
教师在课堂中决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价值取向的中立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当学生完成小练笔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及时交流,作出准确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激励与启发,以优化“练笔”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做有心人,评价要有层次性。每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在语文学习的水平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小练笔时,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写话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并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准确地给学生的写话以肯定。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用词造句的亮点,不要轻易把学生的作品判“死刑”。 即使再差的作品,也要“沙里淘金”,挖掘“闪光点”,一个好句子,哪怕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尽量找机会予以表扬,有点进步就及时加以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在“小练笔”中,让激励性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催化剂。
总而言之,没有“写”的阅读教学是一种遗憾。课堂小练笔,读和写一张一弛,既能培养学生想象和创新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在阅读课中有意识地寻找文本中的读写结合点,巧妙地安排一些“写”的练习,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表达技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让“小练笔”真正成为打开写作之门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何美琼《课堂练笔的时机与策略》《福建教育》2007年第12期
2、陈宝铝《本色语文 》
作者:林振松
学校:漳州市平和县五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