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浅谈如何提高低段学生朗读水平
发布时间:2015/2/25 9:55:50
朗读水平的提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农村小学教师的一个困惑。《新课标准》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可见在语文课上提高朗读水平,对阅读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发展孩子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激发孩子情感,提高口头及书面表达也非常有效。这几年,我都在低段教学语文。下面我就如何提高低段学生的朗读水平 ,谈几点我的思考。
一、成功来源于好的学习习惯
低年级学生,刚步入校园,一切都犹如一张白纸,所有的习惯有待培养。这时老师就要给他们一个方向,怎样的朗读习惯才是正确的,并时时进行要求。久而久之,习惯自然养成。好的朗读习惯包括:
1、正确的姿势:坐时,身直、头正、肩平、足平,两手将书拿起呈45度角。站时,立正、挺胸、抬头,一手捧书,一手翻书。正确的朗读,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骨骼的发育,也可以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声吐气准确、畅达。
2、读书时,要做到三到:眼到——看清楚字,口到——声音响亮地读,心到——边读边记忆文中的美词佳句,想象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读正确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
姿势摆好了,接下来就要开口读了,低年级孩子,认识的字有限,如何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非常重要。读错了,读得再多,都是南辕北辙。所以在朗读训练中,首先要训练读的正确。
读正确包括:
1、音正确:前后鼻音,平翘舌,h/f 区分 n/l区分,轻声,儿化,变调等。
2、字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3、句正确:读出句子的标点语气,不读破句。
根据以上几点,我是这样逐点突破的。
1、音正确,一年级时扎实抓好拼音教学, 使学生牢固掌握汉语拼音的发音特点。二年级虽然没有一年级那样系统教学拼音,但也要时时复习,时时强化。特别是一些轻声:脑袋、妈妈,儿化:雨点儿、笋芽儿,变调:绿油油、白茫茫、展览馆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归类。汉语拼音掌握好,学生朗读起来也轻松快捷得多。
2、字正确,学生出现:读错字,添字,漏字的情况,多是读书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或读得太少,课文太生疏造成的。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借助拼音,把课文读3-5遍,其中一遍读给家长或小伙伴听,做到正确、通顺。教完新课后,每个孩子到小组长那读一遍。做到不错一个字,不添一个字,不漏一个字,才算过关。
3、句正确,一、二年级主要学习三种标点:“。”“?”“!”,要让学生知道,三种标点要用什么语气读。句号是下降的语调,问号和感叹号都是上升的语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句子的概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低段孩子,接触的阅读材料有限,有些句子容易破句。
如:1、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2、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正确的读法:
1、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2、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这样的破句,低年级孩子经常出现,所以,平时,我让学生学会画竖线,分节奏。然后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对比读,来发现破句的出现,会让作者的意思无法传达给读者,并弄得啼笑皆非。
三、读出感情,让学生做到我口表我心
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能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轻和重,抑和扬,使语言生动形象,有表现力和音乐性。低年级学生朗读读不出感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朗读时唱读。2、一字一顿,拖拖拉拉。3、没有轻重,平均用力。
针对以上几点,我是这样解决的:
1、朗读时唱读,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极强,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能让孩子不再唱读,克服朗读中“拖腔拖调”的现象。还可以多放课文的朗读磁带,让学生模仿。多收听收看优秀电视新闻节目,文艺作品及电视上举办的各类活动的主持人的讲话,让学生有意识的模仿,从心中明白,怎样的朗读才是水平的体现,并作为自己读课文的方向。
2、一字一顿,拖拖拉拉,一、二年级学生接触的朗读材料太少,不懂得其中的技巧,所以容易一字一顿地读。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在一句话或一段中,有或长或短的停顿,有需要突出的重音,还有速度的变化,并不是平均用力。其中,除了标点符号的停顿外,句子有还有大停顿和小停顿,即在一个长句中,主语和谓语,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停顿,应稍微长一点,即大停顿。而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应稍微短一点,即小停顿,当然,不要对学生讲这些术语,应多作示范让孩子模仿,而且这种方法不可过分机械地训练,否则孩子会把课文读得干巴巴,毫无味道。教师只要有一个大致的要求,然后在不断的实践中,让孩子有语感上的体会即可,有时课文的停顿要根据课文情感的需要进行停顿。
3、没有轻重,平均用力朗读时,有些词语要从声音上加以突出,朗读时重些,音量大些,这也是正确表达思想内容主要手段。如,在《狼和小羊》一课,狼几次找借口要吃掉小羊,小羊据理力争,最后,蛮不讲理的狼还是扑向小羊,同学们表演得非常投入。之后,我抓住时机问:“小羊是怎样的动物?”,“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同学们纷纷举手,气氛热烈,这样一来,同学们对善、恶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情小羊,痛恨凶恶的狼的感情也愈加强烈。又如教《难忘的泼水节》,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体验傣族人民与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我就让学生用五彩的碎纸片当作清水,像傣族人民一样开心的泼水,孩子们你泼我,我泼你,孩子们兴奋极了。借助这样的课堂表演,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的欢乐场面。此时,让学生交流对文本的感知时,学生都能有感而发了,也能再次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停顿也好,轻重也罢,学生都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体会其中的奥秘,一、二年级孩子热情、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进行反复训练,有时反而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训练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讲究形式。可以采用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觉得在玩游戏,从而热情高涨,又达到训练的目的。
四、读出快乐,让朗读水平持续发展
习惯养成,技巧掌握,要让学生把朗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坚持不懈地读下去,就要让孩子尝到甜头。这里的甜头可以是学生朗读比赛中获得的成就,更多的是老师的积极的评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切记不能说:“你朗读得不好”“你读得太没感情了,”这样不仅破坏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使学生失去朗读的信心,抑制了朗读水平的发展。《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在评价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水平不同的学生,采用激励法,情趣化的语言。如:“你这里读得真不错”“你真像电视里的播音员”“你真了不起,这么难读,你还读得这么好。”教师只有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批判。才能使学生快乐地,持续不断地朗读下去。
以上几点是我对提高低段孩子朗读水平的几点思考。当然,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米”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用科学的指导方法,予以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是不难实现的。同时,我也要向同行学习更好的方法,取长补短,让学生的朗读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林娜
学校:福州市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