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孙艳辉:浅谈小学生解词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2/25 11:19:06

              

摘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又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注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前提下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及利用工具书去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语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理解词语  能力培养

 

众所皆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学习的世纪。谁能在学习上领先一步,谁就能在各个方面取得领先的地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时代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训练与人文熏陶的统一。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我想,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色。引导孩子品词析句,使语文课堂较好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语文的情感有了依托的载体,也使我们的语文不再虚幻。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又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朱作仁教授指出:“词语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语的能力,在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学生独立理解词语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联系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个哲学问题;用联系的方法解决问题,却是个很实用的办法。对于生词的理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

(一)联系课文内容

词语用在文章中,总有它特定的语言环境,而且上下文中往往有某些冗余信息,为理解词语提供了线索。把词语放在文章中去理解,让学生体会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体会词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其具体意思,体会隐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例如《飞夺泸定桥》中有这样一句话:“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关键”一词是课后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关键”一词的本义是:“事物至关紧要的部分,或者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决定性因素的环节。”这样的解释,老师读起来都很费劲,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困难了。在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关键”一词。通过读上文,学生很快明白了:抢在敌人增援部队前面夺下泸定桥,我军就能战胜敌人,向大渡河挺进,继续北上抗日;反之,则有可能被敌人消灭在大渡河畔。这就是文中所讲的“关键”。通过对“关键”一词的理解,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对文章的内容及中心的理解,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又比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意思较为抽象,从字典中找解释,学生也不易理解。可联系上文,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到,“循环”就是指“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进而体会到了作者爱花的情感及养花的好处了。

联系上下文,从文章整体上去理解词语,这样学生学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困难,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实际

别看学生年纪小、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差,但他们也有许多生活实践。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有许多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或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亲身体会的,这些词语,完全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许多疑难点,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就能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三棵银杏树》一文中有个重点词——“赤裸”,对于这个词学生不好理解。因为“赤裸”一词,字典解释为“光着身子,不穿衣服”,可银杏树又怎么会穿衣服呢?此时正值初春季节,校园里的三棵凤凰树的枝干还是光秃秃的,还没长出新芽来。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观察窗门外的三棵凤凰树,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里的“赤裸”就是“光秃秃的、一片树叶也没有”的意思。

又如教学《我们家的猫》一文中的“尽职”这个词时,我先让学生运用分析词素的方法,理解“尽职”的本义,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猫是怎样尽职的,从而了解猫的性格特点,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讲出猫尽职的表现。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进行分解组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现代汉语词汇中,合成词占大多数。其中,许多新词,都是由熟字组成的。这类词语的意思,往往可以通过分解组合的方法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运用这种方法时,老师要先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词素的意思,然后加以综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进而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

例如《海上日出》中的一句话:“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本句话在文中起着点明中心、概括全文的作用。所以,“奇观”一词的理解,显得更为重要。理解“奇观”一词,我先让学生分别理解“奇”是“奇异、少见”的意思;“观”是“景色、样子”的意思,从而懂得“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色”。

又如《少年闰土》中有这样一句话:“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如许”一词是属于文言词语,理解这类词语,用词素分析法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如”字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知道“如”是“像”的意思;“许”字学生通过查字典,懂得了“许”就是“这样”,从而弄明白了“如许”的意思就是“像这样”。

词素分析法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利用工具书,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难以解决;运用词素分析的方法,又没有把握。这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运用最基本的工具书——《新华字典》来解词,培养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的能力。查字典理解词语,往往一个词在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这时就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来体会词语的意思,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

例如《翠鸟》中的“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疾飞”到底是怎样飞,文中没有相应的叙述;词素分析,“疾飞”的“疾”,学生过去只知道它是“病”的意思,用在这里显然讲不通。通过查字典,学生很快就知道,“疾”还有“快”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境,“疾飞”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

又如本课中讲到,翠鸟长着“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灵活”一词在字典中有两种含义:“(1)敏捷、不呆板;(2)善于随机应变。”我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灵活”在这一句话中是对眼睛的描写,学生马上就明白,“灵活”在这里只能选择第一种解释。

使用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查字典的方法是基础,训练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正确选择解释是关键。

四、通过相关词语的比较,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进行分析、比较、推敲,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还能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进而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一)进行删减比较

在一篇课文中,有些词语的运用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把这些词语删去,会使句子失色不少。删减比较,就是老师把本来使用非常准确的词语故意删去,然后再与原句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这个词语删去好还是不删好,为什么?从而体会这个词语在文章中的独特作用,进而学习作者遣词用字的独到之处。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句,三个“都”字在句子中分量极重。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三个“都”字的作用,我把句子中的三个“都”删去,再让学生与原句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学生就体会到这三个“都”突出表达了千百万人对周总理共同的热爱、崇敬和怀念以及一致的行动,表达了大家共同的心愿。

又如教《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比较句子,体会括号里的词好在什么地方?

(1)弟弟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牢房,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牢饭。

(2)弟弟住的是牢房,穿的是囚衣,吃的是牢饭。

通过删减比较,同学们对“小萝卜头”生活条件的恶劣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国民党反动派更加憎恨,从而也更加珍惜自己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进行变换比较

 所谓变换比较,就是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换成另一个意思与之相近的词语,再与原文进行比较,通过咬文嚼字,辨析词语的内涵及感情色彩等,从中体会这个词语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丰富表现力及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白杨》一文中对“高大挺秀”这个重点词语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找出“高大挺秀”的近义词--“高大挺拔”,然后再让学生对“高大挺秀”和“高大挺拔”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找出两个词语的不同之处,紧接着提问:“白杨在众多树木中并不算是最美的,为什么作者用‘高大挺秀’而不用‘高大挺拔’?”从而让学生通过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白杨那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浑黄一体的茫茫的大戈壁上,独出一枝,显出的“外秀”和白杨那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内秀”。这样通过近义词之间的比较,学生对“高大挺秀”这个词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也更能体会到白杨那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和不畏艰难困苦的品格。

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 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三)进行对比比较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对于一些相同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对比揣摩,品出关键之处,悟出深邃之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番茄太阳”》一文中,“温暖”一词出现了两次,但两处的含义是否一样,就值得我们仔细推敲了。一处是“每当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觉得温暖起来。”这一处的“温暖”是作者看到小女孩一家人之间的和睦关爱而产生的感受,那这里的“温暖”是怎样的一种温暖呢?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分析,学生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位身患残疾,孤身一人来到陌生城市流浪的作家,看到这一幕,作者心中当然会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而另一处中的“温暖”,是作者听了盲童明明的话,感受到了明明美好的心灵,明明的话让流浪在外,独自飘零的作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这是生活的“温暖”。两个“温暖”如果不经过仔细推敲,深入理解,又怎能品味到遣词用语的精妙之处,又怎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中心呢?

而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同样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琢磨的方法,去体会语境,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 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 ”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 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进而达成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总之,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还有演示法、举例法、造句法、找近义词反义词法、以读代讲法等等。但只有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方法正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作者是怎样准确用词的,才能为阅读及作文打好坚实的基础。而学生一旦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就如同得到了一把打开词语宝库的金钥匙,这对他们今后扩大阅读量,积累和运用词语,将具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京.重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J]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5年第17期:34~35

[2]杨国新.学校管理的误区:“手脚倒立” [J] .中小学学校管理,2007年.23~25

[3]林存华.师生文化冲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王建海.谈学校管理中激励方法的应用[J] .学校管理,2005年.3~4

[5]史学正等.学生文化初探[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26(4):5~6

 

作者:孙艳辉      

学校:厦门市高林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