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丽敏:立足语文课堂 培养阅读能力

发布时间:2015/2/25 12:00:02

 

摘要: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阅读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能力培养和情感培养。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能读书。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概括了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阐述了语文阅读能力的内容,重点分析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方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生阅读就是从书本上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一个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阅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外也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爱上阅读,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对阅读能力又是如何定义的呢?理论上,语文阅读能力是指一种从书面语言或其他书面符号中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知文章语言符号,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在小学阶段也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是默读课文,能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阅读方法有创意地阅读,从而达到培养语感、丰富积累,深入体验,拓展思维空间,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质量的能力。

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尺,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关涉学生们的现实学业状况,而且对于培养孩子们终生学习的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把阅读教学称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文本材料,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读书既可以培养语言能力又能提高人文素养。语文课堂就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文本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思。  

(一) 导督“查”与“读”。

“查”,即教师积极指导督促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阻拦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文字障碍,从而帮助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读”,即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所要学习的文章。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学生示范朗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等方式。教师通过导督以上的“查”与“读”活动,使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意,领悟文章情感打下基础。如 学生初读课文,题目首先映入眼帘。教师要教如何理解题意,如《阿里山的云雾》一课,教抓关键词体会内容方法;《只有一个地球》可教抓思路的方法。针对不同课文,还可以教给以内容、中心人物语言等不同类型命题的方法。开始读文章时,应教学生读的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得连贯上。教学生熟练运用字(词)典,自己去学习生字词。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用分解词素、组词、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解决。在初步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在要求学生按自然段去理解内容梗概,教给诸如摘取重点词语,分析句子关系,层意归纳等概括方法。在读懂自然段落以后,进而学习把握全篇文章思路、脉络。此时,要教会学生认识段与段的联系,划分段落的方法。在学生初读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会提高初读能力。

(二)精读课文阶段。

在学生掌握了初读课文方法以后,还要教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学会精读文章的方法。

1、要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读书要领会其中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如《林海》一课,教学生从段与段的关系去理解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进而理解文章思路。

2、教会学生精读重点段落。再精读重点段落时,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成为教学的基本环节。如《林海》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其中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如:让学生从内容上体会“海洋”指什么?“白色浪花”指什么?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像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么样子?“青松作山,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是怎样一幅画面?要让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图画。

(三)总结课文阶段。

在学生掌握了精读文章方法之后,还要教会学生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如《林海》这课,可先让学生通读的基础上,找到三次讲“亲切、舒服”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的感受的;让学生把三次感受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在其它课文教学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特点教诸如文题启示,抓重点句,理解重点段,理解全篇中心的归纳方法,还可以把课文中的重点或精彩词句、段落摘抄于笔记中。当然,教师应教学生怎样归纳、总结,怎样摘录,提示项目,指点疑难,培养记笔记的习惯和能力。

(四)坚持复述文章内容

“复述文章内容”就是学生在“查”与“读”之后,按照文章的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能力训练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

1、详细复述,即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细致地讲述;

2、扼要复述,即要求学生用概括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创造性复述,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讲述方式,适合于较高年级的学生。

在这种讲述训练中,或改变文章的人称进行讲述,或改变文章的角度进行讲述,或换成另一种体裁进行讲述,或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充……形式多样,自由灵活。然而,不管如何改变复述方式,都要对文章进行一点评论。

教师应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以上各种阅读复述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理解文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化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地读,而且能较充分、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首先是词语的理解,特别是到高段,学生应该习得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能较熟练地选用合适的方法去理解词语。其次是句子的理解,学生能根据上下文,和自己已有的积累,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揣摩整句话的含义。还有对全文的中心,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如《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中的第七段:“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讲解这一段时,我用心感悟文本,把握文本营造的情感和意境,指导学生紧扣这一自然段的语句来理解“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词义。

第一,请学生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画出文章中可以帮你理解“工笔细描”的词语和“挥笔速写”的词语。

第二,交流中抓住“一丝不苟”“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每个部位”等关键词语理解“工笔细描”就是画得很细致,很仔细,非常慢。从“很快”“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理解“挥笔速写”就是画得很快很像。

第三,出示有关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画,让学生欣赏,使学生词义的理解由抽象到具体,加深认识。

第四,回归文本,体会人物形象,感受聋哑青年绘画技巧高超,做事认真、专注的品质。

总的来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显化文本魅力,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阅读不止是见字读音的直觉活动,更是阅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视觉诉诸听觉,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言语过程。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学生,所以在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评价文章中的内容。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学生能体会文章的表达特色,从句子的修辞、段落的结构到全文的谋篇布局;从标点的含义、用词的准确到全篇的特色,并能在学习之后模仿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如《爱之链》一文教学:

师:我们读小说,一般会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而往往忽视小说中特定的环境描写。要知道,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个要素之一。这篇小说一开始就写看这样一个环境,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伊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

师:这里写的环境是乡间公路。哪个词最能概括你对这个环境的感受?

生:凄凉!

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这个凄凉的环境呢?

生:黄昏,寒风,飞舞的雪花,破旧的汽车,几乎看不见汽车和人影的公路。

生:还有颠簸的公路,很荒凉。

师:破汽车,破公路,破天气,还有一个......

生:穿破衣服的人。

师:一个落魄的人!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景物,写这样一个环境吗?

生:为了写出乔伊同样凄凉的心理。

生:暗示乔伊的生活很艰难。

师:为什么不能选择早晨,阳光明媚的天气,平坦的公路,奔驰牌的汽车?

生:这样的环境与乔伊凄凉的心情不协调。

生:这些景物都给人美好的感觉,可是乔伊的心里却很难过、很灰暗。

生:我看到电影里都是这样的,风雨交加的时候,是主人公面临灾难的时候。这里的环境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

师:这叫环境烘托,凄凉的环境衬托凄凉的心境。好好读一读这段环境描写.

(生自由朗读)

这篇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具有衬托人物心情,凸显主题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的语言形式,“一个落魄的人,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景物,写这样一个环境呢?”的追问,很巧妙地把学生的视角引到体味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上来,进一步琢磨、领悟如此凄凉的心情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章恰恰在结尾处留下了一个环境描写的空白,引导学生借鉴前文的写法,根据结尾处的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景物,做适当的描写,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领悟,可谓一举多得。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若有所悟地在文本中走个来回,使学生经历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形式的学习语言的过程,阅读思考,理解感受,揣摩领悟。

四、抓住文本精华,培养学生的记诵能力

朗读是有声的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才能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通过朗读,能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遇到剧本、小说等课文,我还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语文语感,也使他们初步体会了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我要求学生背诵,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出口成章的境界。如《少年闰土》一课可分为五段,根据每段内容,我采用不同读法,引导学生自学探究。第一段写“记忆中的闰土”,文字优美易懂,我给课文配乐并进行范读,学生边听、边读课文、边进行想像,逐渐进入了文中情景,理解了文章内容,体会出了课文的语言美;第二段写“鲁迅认识闰土的原因”。我引导学生围绕“鲁迅和闰土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默读后讨论解疑;第三段主要写人物外貌,教材要求课后背诵。我引导学生细读,同时画出重点词、中心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作者描写闰土的外貌抓住了那几点?为什么?然后,我让学生背下精彩片断;第四段运用对比手法,写闰土见多识广,知识丰富。我采用比较法,让学生把鲁迅与闰土的对话部分和鲁迅的感情部分进行分开读、对比想,从而理解了闰土是怎样的一个少年;第五段写闰土和鲁迅分别,感情色彩非常浓厚。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鲁迅与闰土之间深厚纯真的友谊。这样,我努力做到使学生在学中探究,并把课堂阅读探究引向课外阅读探究。 在教学当中,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单用某一种或合用几种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效果 。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自主的实践过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语文听说写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利用教材打好基础,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着重提高阅读的有效率,并反复训练阅读技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平时鼓励学生多读多练,使他们能读会看、勤思多想,指导他们认真总结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我们的学生一定可以从阅读中认识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春玲 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我见[J].考试期刊,2010(5)。

[2]乌兰 关于阅读能力的阶段性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事务阶段性成果集,2010。

[3]罗小英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事务阶段性成果集,2010。

[4]张洪玲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小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陈丽敏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埭头樟林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