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瑾: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发布时间:2015/2/25 15:11:29
朗读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实际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以讲代读、以问代读现象普遍存在;朗读教学目的不明确,朗读训练缺乏有效的指导。
那么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保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重视朗读训练
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受到美的熏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引导学生积极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朗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朗读符合汉语言特点和规律,是培养能力之道。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因此,在朗读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多读的机会,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课文
1、创设情境
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片,欣赏葡萄沟风景的课件,学生感受、体验到葡萄沟的风景美、风俗美,接着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它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
2、比赛读
孩子们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在朗读教学中,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我都给打分,还不时进行朗读比赛,评出优胜者,授予“朗读小能手”称号,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并且在训练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学会互评,从而引发读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
3、示范读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当然,范读是随机的,要选择好时机。
4、表演朗读
对一些对话较多,语言生动活泼的课文可以进行表演朗读,给孩子营造一个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步表演,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读得投入,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我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于更羸和魏王的几句话,始终读得欠火候,于是我就请两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同学们都学会读了,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对于适合于学生的表演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学生的创造性朗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让学生把吟诵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是朗读训练追求的最高境,但要达到这一境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作者:杜秀瑾
学校:泉州市洛江区马甲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