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贞: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布时间:2015/2/25 15:16:30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懈追求的浓厚兴趣。
二、 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特别是低年级,它是基础的基石。按《新课标》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有效达到目标,我运用点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一堂课中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课文明白了什么?如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我提出:“看看谁比乌鸦更聪明,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有一个孩子马上说“乌鸦要是像我们喝牛奶一样,往瓶子里插上一根长的吸管,不就能喝到水了吗?”另一个孩子说:“乌鸦可以把瓶子倾斜过来,不是一样能喝到水吗?”我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教师应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的某些知识点,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进行思维。学生们的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答问题的一问一答的模式。再如,我时常用“发现法”,通过学生读和听同学说,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这样,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把语言文字训练同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比如:将识字教学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把词句教学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思维训练。通过学生多次比较分析,区别它们的异同,促进其迁移想象,培养迁移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该课,学生在进行训练,有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有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有的联系情境理解,有的联系旧知识理解词句。如:在理解"梯田"、"热情好客"这两个词,我则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凉棚、四面展开"这两个词,我则用投影展示"绿色的凉棚",通过看图,让学生理解"凉棚"是怎样的?"四面展开"是什么意思?又如在理解"有名"这个词时,我则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理解,同"著名、闻名、出名"进行比较。如学习句子:"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在理解"五光十色"这个词时,则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然后再与"五颜六色"进行比较,区别它们的异同。通过这样的训练,促进迁移想象,培养迁移思维能力。
四、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发展中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我们的教学必须要注意到的。所以在教学时,我除了落实基础目标之外,还注重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如:在教学完课文,学生在本节课达标后,我则对学生设计了一道拓展性的作业: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我们的家乡--广西,也有很多好地方,有很多有名的游览胜地,吸引了不少的中外游客到我们家乡观光游览,你知道多少?你到过什么地方?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你打算向游客介绍哪里?这时,学生兴趣很高,不仅渗透了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真正形成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王素贞
学校:晋江市安海镇桐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