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镇:浅探习作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及习惯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2/25 16:26:07
摘要:丰富的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而留心观察是积累素材的基本途径,对事物的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也是在观察中产生。所以,培养留心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虽非语文习作训练的独当之任,但它的确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新课标中“习作”目标对“观察”的强调指出,可谓抓住要害。习作教学,应当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教给方法 训练能力 养成习惯
综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习作”阶段目标,从第一学段的“留心周围事物”,到第二学段“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至第三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均对”留心观察”作出了要求,并逐渐提升。不难看出“观察能力及习惯的培养”是新课标“习作”的核心目标之一。
对于观察,许多作家阐述了其要义,鲁迅先生言:“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福楼拜说:“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观察如此重要,何谓观察?“观”意“看”,“察”指“调查、考察、发现、体验”。观察不仅要眼睛看,还需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手摸;不仅感官体验,还要对捕捉到的信息有所思考,有所探究,有所发现。养成观察习惯,具有观察能力,让学生写作时拥有丰富的生活信息,扎实的思维基础,独特的个人感受成为可能。
丰富的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而留心观察是积累素材的基本途径,对事物的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也是在观察中产生。所以,培养留心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虽非语文习作训练的独当之任,但它的确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新课标中“习作”目标对“观察”的强调指出,可谓抓住要害。
习作教学,应当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如何为之?
一、 挖掘阅读教材 教给观察方法
解读新课标背景下各版本的阅读教材内容,不乏为落实“养成留心观察周围
事物的习惯”这一目标所做的设计,阅读教学中可及时抓住这些课例,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1、有序地观察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往往只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没有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生有序观察,不仅能促进思维的条理性,使表达清晰,也为进一步细致深入观察打下基础。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作者有序观察的结果,归纳起来有几类:方位顺序,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等课文均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方位变化顺序来写的,可以抓住其特点,教给学生由“有序观察”做到“有序写景”;时间顺序,如《观潮》,按时间分别观察了涨潮前、涨潮时及潮退后三个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景象,并着重写了潮来时的壮丽景象,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表达顺序,可让学生感受对事物按时间先后次序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样的描写让人有过程的完整感;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如状物课文《燕子》、《翠鸟》,借助其教学让学生明白“有序观察”才能做到有条理的表达;因果顺序,如《蟋蟀的住宅》,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观察要“追因溯果”,并能按因果关系行文。
2、有重点地观察
学习对中心部分有重点地观察,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纵深发展,又可以使学生表达时突出重点,给人以深刻印象。如《爬山虎的脚》,全文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描写的。学习该文,让学生懂得正是叶老先生有重点地把目光聚焦到爬山虎的脚上细致观察,所以对爬山虎脚生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并把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描写得细致入微,让读的人如亲眼所见。
3、动态地观察
即观察时,不仅要注意事物的形状、大小、位置,还要留意它的变化与活动。只有学生学会动态地观察事物,才会发现事物动态的美,认识到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有的微小而隐蔽,有的巨大而强烈,有的缓慢而持久,有的迅速而短暂……这些变化是观察的角度,也是描写的内容,动态地观察才能在作文时把事物写得富有生气,丰富多彩。课文《火烧云》便是很好的教学范例,作者把观察和描写的重点放在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过程上。这种变化过程的展示让人有信服的感受,如,写马、狗、大狮子的云形变化是动态的,从出现到变化再到消失,是水到渠成的,描写得自然真实,展示了一幅摇曳多姿的火烧云壮美景象。
4、多角度地观察
观察的角度不同,事物展现在眼前的形象、风貌就不一样。学生观察和描写事物只有学会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去观察、去揣摩,去体验,才能写出它们的多姿多态和斑斓色彩。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这样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如《山雨》作者从听觉、视觉不同角度细致观察,引发了独特的联想,采用比喻等手法写出了雨声的音韵美和山林的色彩美,才把山雨写活了;再如古诗《题西林壁》,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不同,所见到的景色便有了不同,也才有了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文《画杨桃》也用生动的事例启发学生要懂得观察一件事物得从多角度去观察。
5、连续性的观察
这是一种常用于动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念方法。对于常见的一种动物或植物的生长,应指导学生进行周期性的观察。就一种植物来看,从它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过程,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如教学《我爱家乡的杨梅》一课时,便可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花、一种菜、一种粮食作物,坚持进行一个生长过程的系统观察。这样,对于一种植物的描写,不仅素材丰富,而且更能描写得具体生动。
二、用好习作教材 训练观察能力
人教版教材习作安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内容生活化”、“表达自主化”、“培养观察能力”的习作教学改革精神。“培养观察能力”在各学段的单元习作教材中都予以了落实。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对习作做了两个具体条线的安排。
一是在每组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习作,全册共八次,至少有五次侧重于对观察能力的培养: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与习作”中提出“有人曾说,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便是向学生强调生活中要有观察意识;第二单元“习作”指出“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怎么观察?有什么新发现?进行连续观察时,坚持写观察日记。”这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要连续观察,边观察边记录,边观察边思考,才能发现新东西,才有收获;第四单元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第六单元的写看图作文,第七单元的写成长故事,都在极力培养学生对人、事、景、物的观察能力。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写好纪实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不论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四次小练笔及一些动笔练习,不少是以观察为主题进行训练。如:结合《爬山虎的脚》,课后用泡泡方式出现“泡豆子,每天看它们变化。”“观察蜻蜓飞行,把结果记下来。”的作业;《颐和园》课后直接布置“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的小练笔;《搭石》课后布置了“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的小练笔。这些作业的设计都是在落实“培养观察能力和习惯”的课标要求。
留心观察要从周围人、事、物的特点及其变化开始,需要长期观察、定向观察甚至跟踪观察,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习作教材中已经很好地设计了能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作业、任务,教师要抓好、用好习作教材,落实编者的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学习观察,训练观察能力。
三、设计观察教材 培养观察习惯
新课标的习作目标,第一学段提出“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要求“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观察从培养意识到培养习惯,要求逐步提升。要养成这种意识和习惯,应当引导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方法运用于课外生活中,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目光要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渐渐养成观察记录生活的习惯,积累丰富的素材。从课内到课外,依然需要教师搭建桥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富有智慧地设计一些以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为对象的观察习作教材,让学生经常练笔,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唯有多练多写,观察习惯才会养成,写作能力才能提高。当然为调动学生观察主动性,观察教材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迎合学生的兴趣。
1、进行观察游戏,让学生练起来。
以游戏的方式,把一个模拟的、袖珍的生活搬到学生面前,让他们在一个典型的情境中体验如何观察生活,“摄取”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积存殷实的写作之粮。笔者曾设计过一系列以观察为目的的游戏作文课:
第一堂课《猜硬币》:以游戏活动为平台,通过教师的“行为教学”,手把手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眼耳鼻舌手”观察生活的方法。给每个学生发硬币,有一元、五角、一角,用眼睛看硬币形状、颜色、刻着的图案,用手摸一摸、掂一掂、滚一滚硬币,感觉它的光滑、份量,还可用鼻子闻一闻,用耳朵听不同面值的硬币落地声音,最后蒙上眼睛“闻声猜币”。让学生感受都像观察硬币一样,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就不怕写不出作文,用心观察,小物件也会写成大文章。在这个“行为教学”中,游戏只是创设一个学生能倾情参与的平台,真正要进行的是在生动有趣的“游戏包装”下将现实生活原形夸张了、放大了、切割了、分析了,强化五官观察对生活素材的摄取,从而教给他们行之有效的生活观察方法。而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调集已储存于他们心中的所有语汇,写出生动细腻的文章来。
第二堂《两分钟游戏》:让学生分别用三个两分钟做了三件事,进行了三种两分钟的体验:1.用两分钟时间一刻不停记录下教室里的一切。2.自创一个动作,“定格”两分钟。3.自由活动两分钟。这次游戏的主题是“体验”,目的是让学生在灵动谐趣的游戏中明了只是短短的两分钟在不同的情境中却会让人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体验,更何况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万物自会给我们带来万般滋味,体验万物带来的滋味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观察。
第三堂课《一顿晚餐》:游戏目的引导学生去留心身边的平常事,学会从生活细节入手摄取素材。晚餐是每天生活里必需的内容,孩子对它习以为常,大多不会留心它。活动中,让学生当“美食家”,给妈妈的手艺打分。选择一顿晚餐,从使用的餐具、每道菜的色彩搭配、闻到的味道、吃起来的口感等方面认真观察,给母亲的手艺评分,然后到课堂上交流“考察”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原来一顿平平常常的晚餐当你从“色、香、味”等方面去观察时,也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
学生经历了几次游戏后,获得的不单是几篇好习作,而是一种带有类型性的从细节处入手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是一种观察事物的本领,是知识和能力在他们身上出现的迁移和转化。
2、布置观察日记,让学生写起来。
结合日常生活、自然现象,针对学生的心理及兴趣,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设计观察任务,让学生动手写观察日记:
(1)现象的观察,如:冒烟、燃烧、冒泡、变色、碎裂、震动、闪光、上升、下降、飘动、滚动等现象可以进行纵向、过程性观察;飞、爬、游、走、跳、蠕动、哭、笑、生气、高兴等现象可以进行横向、对比性的观察。
(2)推理的观察,如:由闻到焦味推想是有东西烧焦了?有人点燃火柴?有人抽烟?有人烤肉?由地面很湿推想刚下过雨?有人漏水?小狗尿尿?小朋友打翻饮料?看到叶子有缺口推想被虫咬的?被小朋友撕的?被风吹的?像这样,针对发现的现象,让学生猜想、推理,并记录描绘这个过程。
(3)生长记录的观察,如:豆子的发芽、小番茄的一生、蚕的一生、凤仙花的一生、爬山虎爬墙等,让学生对动植物的生长进行观察记录。
(4) 物质变化的观察,如:蜡烛燃烧过程、生蛋煮熟过程、冰融化过程、煎鱼过程、树叶掉下来过程、牛奶变质过程等均可观察记录。
(5)生态调查的观察,如:旅人蕉的方向指标、校园内花钟、校园内鸟类分布调查、蚕蛹孵化、水沟的生物族群等,布置主题,展开调查观察,记录描写其过程。
这些观察任务布置,观察日记的进行,是以养成观察习惯和经常练笔为目的,一定要降低习作的要求和难度,以段的练习为主,不要使观察日记成为学生学习负担,否则适得其反。
总之,教师惟有落实课标要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勤于观察,帮助其凿开生活的泉眼,用童眼去观察生活,用童心去思考生活,用童言来表达生活,那么丰富的素材,独特的思想,鲜活的语言都会自然生成,学生习作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
作者:郑镇
学校: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