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琼河:浅议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发布时间:2015/2/26 14:43:54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加准确地诠释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突出体现了语文学习实践性的基本规律,使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逐渐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本文以课程理念为指引,通过具体详实的例子,阐述了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生成活动主题;以课堂为主,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宽活动领域,让语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主题生成 综合能力 活动领域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它更加准确地诠释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突出体现了语文学习实践性的基本规律,促使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逐渐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与特征,遵循兴趣先导的原则,体现综合,立足实践,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兴趣先导,生成活动主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我们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自主地选择课题、确定方向并积极地投入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把握课程资源,捕捉学生学习的动机和需要,适时生成活动主题。
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我对综合实践主题的生成深有感悟。课前,孩子们自己预习课文,了解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体会精彩的语言,品评人物的内心世界……听着孩子们课间绘声绘色谈论牛郎织女的故事,我感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于是,在我的引领下,一项围绕“民间故事”的实践活动由此拉开了序幕。几天来,我让孩子们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辩一辩故事中的主人公、评一评故事寄托的理想、写一写读后感、开展了讲故事比赛。这一切,都是围绕孩子们喜欢的“民间故事”这一主题展开的,他们在活动中始终保持一股浓烈的学习兴趣。我要求他们把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做细做实,每一项活动都给予较为细心的指导,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提高。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完成了语文的教学任务。
二、体现综合,创新活动方式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叶圣陶老师曾告诉我们“教学一定要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实践越多,知道越真。”在课堂上,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独立呈现,还更多地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有机融合,变“读死书、死读书”“满堂灌、满堂问”为形式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为语文教学别开了一片美丽的洞天。
课本剧以其生动直观的形象,活泼新颖的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文本语言的积累,而且要鼓励学生开拓创新,走出文本,博采众长,搜集和处理各种积极信息。如《井阳冈》一课,故事富有悬念,生动有趣。但是,故事中人物的个性在学生的心里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要让学生表演这个课本剧,学生必须把这个模糊的印象清晰化。因此,学生不得不请教老师、家长,解决心中的困惑。不得不去阅读《水浒传》,全面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的文本改编成动态的课本剧,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给课文续编内容,把自己续编的故事排演给大家观赏,使学生摆脱了原文本情节的束缚,反客为主,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创造的空间。如《凡卡》一课,我根据已经学过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凡卡睡醒以后……”设计故事的后续情节。有的认为,凡卡又一次遭到老板毒打;有的认为凡卡想方设法偷偷跑回了家乡;有的认为老板良心发现,开始善待凡卡……学生续编的故事,根植于课文,但却不拘泥于课文,有着各自的个性特色。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编演自己创作的故事,学生兴趣盎然,奇思妙想奔涌而出。
此外,我在课堂上还采用了朗读比赛、讲故事,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习的内涵,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立足实践,拓宽活动领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亲身经历,在“观察”“调查”“探究”“表达”“创作”等系列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组织活动中,我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通过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手抄报、上街找错别字、游古诗乐园、设计公益用语、当回小记者、学做小辩手等孩子们喜爱的形式,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让学生“游一游”“记一记”“查一查”“访一访”。在丰富活动形式的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开放了学生探究实践的时空。
由于长期任教高年级,我发现毕业班的孩子特别叛逆,他们是被关在温室里的花朵,心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恩情怀,常常对身边的关怀漠然视之。根据学生们的道德现状,我在班里开展了“师恩难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与孩子们一起设计了活动方案,观看名人尊师故事,讨论身边的尊师行为,设计为老师送伞的小品,撰写快板《夸老师》,表演乐器合奏《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朗诵诗歌《老师,您辛苦了》,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为老师写赠言……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了老师的辛苦,激发了尊师情感。活动过后,孩子们纷纷写了活动感言,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师生关系也融洽了许多。以此为契机,我又开展了“我爱我家”系列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回报。这样集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能力训练等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语境的感悟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科学确定活动主题,丰富创新活动形式,努力拓宽活动领域,引领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3.叶存铃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1997年4月福建教育出版社。
4.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2002年北师大出版社。
作者:庄琼河
学校:泉州市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